正文 商業方言(1 / 1)

境界

作者:馬未都

漢語古音有四聲,平上去入,抑揚頓挫;標準音也有四聲,陰陽上去。這難壞了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後天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難免“洋腔洋調”,這是因為漢語的四聲極難掌握。一般來說,難掌握的技巧都充滿了魅力。

方言構成有兩大要素,一是聲調,二是擇詞。先說聲調。吳語有6個聲調,古音多,說起來委婉動聽,吳儂軟語,蘇州人吵架外地人聽著都像唱歌;粵語有9個聲調,後天學說粵語的人一張嘴廣東人就聽出來了;北方人戲稱粵語為“鳥語”,說的是粵語說話使不上勁,吱吱喳喳的,但粵語歌《男兒當自強》每次都讓我聽得熱血沸騰;說語音表現,京劇作為國劇不可少,但所謂京腔京韻,實際上卻以湖北方言為基礎,在徽班進京二百年後,才慢慢演化成今天如此大氣的模樣。

再說擇詞。方言除聲調外,擇詞也是關鍵。十多年前,我在北京搞了一個海上懷舊展,請柬上寫了一行上海話:阿拉請儂來白相。這句話當時難倒不少北方人,進門就問這是啥意思。“阿拉”是我,“儂”是你,“白相”就是玩,一句“我請你來玩”用上海話說立刻妙趣橫生;河南人管雞下蛋叫“嬎(泛)蛋”,字古音也古;答應人說“中”,發自丹田,氣足韻也足;北京土話有個萬能詞叫“得”,什麼時候都管用,都合適,一切盡在不言中……

漢語的方言寶庫中有著無限量的“寶貝”,是我們中華民族有文字以來,甚至沒有文字以來逐漸積累、篩選、提純、歸納才形成的,由於它是無形資產,不可以深埋地下等待後人發掘。我們今天隻有一條路,那就是享受使用了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方言,千萬別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幹癟下去,成為沒有感情,沒有特點,沒有色彩的幹巴巴語言。

全國方言以省份而論,浙江方言最為複雜。有些地方甚至山前山後都互相聽不懂。浙江方言中又以溫州方言最難懂,除溫州人之外,誰也甭想聽懂一句半句。

於是,溫州方言成為一種獨特的密碼係統。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說當年在越南戰場上什麼密碼都不太安全,隻好讓溫州兵大聲呼喊溝通,敵方聽著幹瞪眼。這則傳說我聽過無數次,至少說明其合理可信。

這種在一定範圍內溝通的信息係統——方言,在戰場上有多大用途我並不清楚,但它在商業上的確具有功效。由於這種較難掌握,較難破譯的係統在同鄉麵前容易取得信任且應用成本又極低,溫州人較其他地方的人多出一套溝通係統,讓他們在商戰中獲勝的概率大大增加。這就是為什麼溫州出商人的潛在原因。

全國範圍內,閩南方言、潮汕方言、寧波方言等同屬小範圍暢通、大範圍極難懂的方言,所以這三個方言區與溫州方言區構成了四大商人方言區,商人層出不窮。閩南方言區有僑領陳嘉庚,當年遠東首富黃奕柱;潮汕方言區有華人首富李嘉誠,國人首富黃光裕,還有楊受成等;寧波方言區有船王包玉剛、娛樂傳媒大王邵逸夫、香港商會會長王寬等;這些商業巨子方言現象絕非偶然,除去經商傳統,比別人多一層密碼信息就會百戰不殆。

這是許多人忽視的。在人與人的競爭之中,無論是你死我活的戰爭,還是唯利是圖的商業,信息傳遞的靈活、方便、有效、保密,乃致勝法寶,中國某些地方方言是天然的法寶,丟掉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