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山巨製 創新標尺(2 / 2)

民族藝術是由某一民族群體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傳統。民族藝術是特定民族的精神意識形態領域的物化載體,是該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標誌。從文化人類學角度來講,民族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民族主體(傳承人)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而進行的一種特殊的以滿足該民族精神領域期望的行為方式。傳承作為動態的過程,立足於時間的跨度,是對民族藝術傳統的沿襲與確立做出的文化判斷與表述。

民俗藝術是藝術學的重要資源,它生長在民間,按照特定的風俗習慣自發生產,且形成特有的傳統。在現代社會,民俗藝術經曆了社會環境、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的變化,依然在藝術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民俗藝術以其獨特的生產方式、生存方式為藝術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資源。因此,重視和研究民俗藝術是藝術學必須考慮的問題。針對民俗藝術,一方麵需要把它作為理論藝術學和應用藝術學的重要支撐,通過對民俗藝術的研究,尋找藝術在民俗活動中發生發展的潛在規律;另一方麵又必須開辟民俗藝術學研究自身的新途徑,以新的田野調查方法、綜合性的田野文獻整理、新的展示平台、新的研究視角獲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此外,民俗藝術也在城市化進程中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商業化、娛樂化現象十分明顯,有的發展得較好,成為城市文化的新亮點,有的已經失去了民俗藝術的初衷,在新的語境中產生新的意義和價值。針對這些現象的理論研究仍然處在徘徊和觀望階段。如何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民俗藝術生存環境,如何讓民俗藝術健康有序地過渡到現代文明當中,都是藝術學理論必須思考的問題。

中國的民俗藝術研究是從民俗學的研究開始的,當民俗學的研究視域涉及到“歌謠”和“民間藝術”的時候,“民俗藝術”的觀念實際上就已悄然產生。民俗藝術學作為民俗學與藝術學交叉的邊緣學科,建立在二者自然融合的基礎上。藝術學是當今中國學術界和教育界最有活力的學科之一,它在今年的學科調整中已上升為一級學科,而未來的發展前景十分宏遠。中國的“藝術學”用十數年的時間走過了其他學科數百年的演進曆程,已發展成為富有朝氣的,讓人刮目相看的一門“顯學”。伴隨著藝術學學科的發展,民俗藝術學也應運而生。陶思炎教授1999年已在東南大學開始招收民俗藝術學方向的碩士生,2003年開始招收培養民俗藝術學方向的博士生。《民俗藝術學》著述的出版,標誌著民俗藝術學體係的初步建立,對於藝術學學科的發展、完善,對於民俗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深化,對於實踐層麵的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發展、區域文化建設、群眾文藝活動等,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