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山巨製 創新標尺(1 / 2)

開山巨製 創新標尺

青春悅讀

作者:程萬裏

藝術活動和其它大多數社會活動一樣,可以形成一個互動性的諸多人參與的網絡空間,這個活動空間具有相對獨立性,存在著與其它空間不一樣的生成邏輯和遊戲規則,有自身的活動主體如藝術家,內部規則直接指導著各行為主體的活動,並為新來者設立了進入該領域的門檻。主體之間由於競爭、合作等互動行為而產生出一種客觀的關係結構,這個關係結構反映了各個主體在這個社會空間中的位置,它影響著主體的行動策略,製約著每個個體,但同時它的生成也是在個體的互動中產生。

“民俗”與“藝術”的聯係早在民俗學興起的十九世紀就已被提及,在當今更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我國學人胡愈之在1921年1月就把藝術列為民俗研究的三個基本“事項”之一。至於“民俗藝術”作為專門的術語,在我國上世紀40年代就已出現。常任俠在1943年出版了《民俗藝術考古論集》,岑家梧1944年寫了《中國民俗藝術概說》一文,後收入《中國藝術論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民俗藝術”已越來越受到了學界的關注,出版了王連海《中國民俗藝術品鑒賞》叢書、孫建君《中國民俗藝術圖說》叢書、靳之林《生命之樹與中國民間民俗藝術》、李瑞岐《論群眾文化與民俗藝術》等著作;以及陶思炎《論民俗藝術學研究》、王寧寧《學術規範與民俗藝術》等論述。可以說,這些著述在圖錄和專題的研究、概念界定、體係建構等方麵都對民俗藝術作充分的研討。但整體而言,目前尚缺少對民俗藝術學的體係性研究,缺少學科高度的理論審視,缺少立體的曆時性和現實性的深度描述研究,無法呈現學科建設的方向性標尺的專著文獻。

2013年8月,由南京出版社推出的陶思炎教授等著述的《民俗藝術學》一書,填補了學科的空白,以其特有的創新性、學術性、體係性,解析相關民俗藝術學的基本範疇的研究體係,同時在實踐的層麵上,又從民俗藝術的創作、傳承和應用著眼,涉及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發展現實問題。

《民俗藝術學》確立了民俗藝術學是以“民俗”與“藝術”為研究對象的交叉學科,但它不再以二者的相互關係為研討重點,而是把“民俗藝術”作為一個整體去研究它的內外部規律,旨在建立它的理論體係,構建藝術學總體框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並使其具有獨立學科的性質。民俗藝術學的學科建設任務,就理論領域而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它自身的學科體係,並形成符合我國民俗藝術存在實際的基本理論、應有理論、批評理論、史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在基本理論的建構中,需要確立理論的支撐點,形成學術概括與理論闡發的基礎。理論支點是學科理論係統的支撐點,也是一定學科理論範疇中最具個性特色的部分。對民俗藝術學來說,其理論支點可以用“三論”來概括,即“傳承論”、“社會論”和“象征論”,它們分別從存在特征、屬性風格和表現方式三個方麵構成了民俗藝術學的理論基礎。除了理論建設,民俗藝術學的建設任務還包括實踐的諸多環節。就主要實踐領域來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麵、在鄉土教育和國情教育方麵、在民俗藝術產業發展和產業群建設方麵、在民族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麵、在國際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方麵,民俗藝術學也負有建設的使命,並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民俗藝術學》還從方法論的角度揭示出民俗藝術作為物質化的藝術形態的存在,其研究從一開始便遭遇到一種矛盾,即視覺的審美思考與曆史的觀看方式之間的衝突,進而產生研究者所麵臨的物質性要求與精神性要求相對立的矛盾選擇——是以事項本身的現象曆史為主,還是以事項背後的社會文化問題為主。如果僅僅以藝術對象自身的形態曆史為唯一目標,會在理念層麵上削減藝術史研究的有效性;但若過度指向藝術之外的社會文化問題,則易導致背離本體隻注重藝術社會功能學的庸俗化傾向。解決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研究事項形態發生過程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探求關於現象背後的社會指向。因為,民俗藝術並非一個獨立自足的實體,更不是一個可以脫離一定社會精神總和的純粹物質方式。它產生於特定的環境,與文化、社會景況的聯係,比以往人們所普遍相信的遠為緊密,能夠“引發並強調這種作為一個整體,又從屬於一個更大的、包羅萬象的、作為我們生活於其中的宇宙整體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