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收小說40篇。
《醒世恒言》小說40篇。
以上三種合稱“三言”,共120篇。其中經過加工的宋元話本約占三分之一,明代擬話本占三分之二。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的總彙。題材廣闊,形象生動,思想進步,藝術性很高。對後世小說戲曲有很大影響。
《情史》馮夢龍編,24卷,870餘篇。根據曆代筆記小說和其他著作中有關男女情愛的典故和故事選錄編纂而成。
《拍案驚奇》白話短篇小說集,分初刻、二刻兩輯,收小說78篇。寫古今奇聞異事,內容良莠不齊。較好的作品反映了明代後期朝廷的腐敗以及海外貿易的發展,人物形神兼備,情節跌宕起伏,心理描寫、細節刻畫都相當細致真實,標誌著晚明小說技巧的成熟。但總的來說,作者思想較落後,封建說教多,成就不如“三言”。作者淩初(1580—1644),字玄房,號初成,別號空觀主人,浙江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崇禎初年授上海縣丞,官至徐州通判,曾為撲滅李自成起義獻《剿寇十策》。著有《國門集》及雜劇《虯髯翁》、《北紅拂》等。
《今古奇觀》40篇,是從“三言”、“二拍”中選輯的。選者為抱甕老人,真實姓名無考。其選擇標準為:勸善懲惡、情節新奇、可資談助者。
《幻影》又名《三刻拍案驚奇》,8卷30回,白話短篇小說集。明朝夢覺道人撰。
《熊龍峰四種小說》明代萬曆年間刻書家熊龍峰刊印的短篇白話小說集。收小說四種:《蘇長公章台柳傳》、《張生彩鸞燈傳》、《馮伯玉風月相思小說》、《孔淑芳雙魚扇墜傳》。
《古今說海》明朝陸楫編,共選入唐宋至明各種筆記小說135種。陸楫,字思豫,上海人。此書對所選作品略有刪節。
《虞初新誌》篇小說集,20卷,清初張潮輯。張潮,字山來,號心齋,江西人,著有《幽夢影》、《花鳥春秋》、《心齋詩集》等。鄭澎若有《虞初續誌》12卷。
《聊齋誌異》12卷,近500篇。為我國古代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在政治、科舉、愛情婚姻等方麵對封建統治者和封建禮教、科舉製度進行了全麵深刻的批判。其創作方法富有積極浪漫主義色彩,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個性突出。語言典雅精煉。對後世影響很大,仿作甚多。作者蒲鬆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自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蒲家莊人。自幼聰穎,飽讀詩書,19歲時第一次參加考試,便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後由於科舉接連告敗,先後做幕僚和教書先生。71歲時援例入貢,成了一名貢生。蒲鬆齡一生著作甚豐,除《聊齋誌異》外,尚有《日用俗字》、《農桑經》等雜著,以及戲曲、俚曲、詩、文、詞等多種。
《螢窗異草》三編12卷,共收文言短篇小說138篇,作者署名為長白浩歌子。此書敘述的多是明末清初的見聞,文字雋爽,在諸多仿《聊齋》的作品中成就較高。今存申報館本和《筆記小說大觀》本。作者尹慶蘭,字似村,乾隆時人。
《閱微草堂筆記》記小說集,包括《灤陽消夏錄》6卷,《如是我聞》4卷,《槐西雜錄》4卷,《姑忘聽之》4卷,《灤陽續錄》6卷,各有單行本。合刻為《閱微草堂筆記五種》。全書崇尚質直,排斥想象,偏重議論,間雜考辨,敘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又字春帆,號觀奕道人,直隸(今河北)滄州獻縣人。由編修、侍讀學士累遷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封太子少保銜。著有《紀文達公遺集》,編選《史通削繁》等書。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撰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子不語》(《新齊諧》)20卷,續10卷,誌怪小說集。書名由《論語》中“子不語怪力亂神”而來,後更名為《新齊諧》。內容多為因果報應故事。文字不尚雕飾,據事直書。作者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晚號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改放外任,亦多政聲。而立之年即辭官告歸,築室隨園於江寧(今南京)之小倉山,不複出仕。為清代著名的詩人和詩論家,著有《隨園全集》等。
《諧鐸》12卷,122篇。《聊齋誌異》仿作中的佳者,有所創新,多為諷刺小品。借鬼神精怪故事反映現實生活,批判官場腐敗現象。對婦女的才能、品德、智力和反抗精神予以歌頌。但也流露出封建倫理觀念和宗教迷信思想。藝術特點為追求諧趣,多用諷刺手法,人物形象具有象征意味。作者沈起鳳(1741—?),字桐威,號紅心詞客,江蘇吳縣(今蘇州)人。28歲中舉,仕途不順,以著書自娛。他多才多藝,詩文曲詞名播天下,但一生窮困,以做幕僚、賣文維持生計。有文集一種,傳奇四種,以及《紅心詞》等傳世。
《夜譚隨錄》12卷,141篇,誌怪小說集。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少數民族風尚習俗,異域風光。所記事物名目繁多,罕見罕聞。藝術上摹仿《聊齋》,有聲有色,形象生動,但文筆稍粗。對社會弊端、人情澆薄有所揭露批判。作者和邦額,生卒年不詳,字齋,號霽園主人,滿族,乾隆年間人,曾任縣令。青少年時代隨父輩在西北和東南地區生活。著作今存者隻有《夜譚隨錄》一種。
《豆棚閑話》白話短篇小說集。以豆棚之下的閑談為線索,貫串12個故事,結構精巧,別具一格。書中時露憤懣不平之氣。作者艾衲居士,可能為明代遺民。
《淞隱漫錄》12卷,《聊齋》的仿書,多寫婦女題材,反映當時的社會問題和作者的人生理想,還有一些描寫海外風情的作品。善於刻畫婦女形象,語言優美而自然。作者王韜(1828—1897),字仲,一字紫銓,號天南遁叟,江蘇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著有《園文錄外編》、《園尺牘》、《蘅華館詩錄》及文言短篇小說集《遁窟讕言》、《淞濱瑣話》等。為我國最早的辦報人。曾赴英、法、俄、日等國考察,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夜雨秋燈錄》文言小說集,115篇;《續錄》115篇。揭露了晚清統治者的腐敗和對人民的壓迫,表現了平民愛情意識,生活氣息較濃厚。是《聊齋》仿書中的優秀作品。作者宣鼎(1833?—1880?),字瘦梅,安徽天長縣人。為人做幕賓十餘年,40歲後專心著述,著有《返魂香傳奇》等。
《客窗閑話》初集8卷,續集8卷。共收文言短篇小說百餘篇。主要寫江南蘇浙一帶地方傳聞及京都等名城的遺聞軼事。人物形象豐富,思想傾向進步。藝術結構追求奇巧,手法多用白描,語言清麗。作者吳熾昌,號薌亂,清浙江海寧人。仕途不得意,以幕僚終其一生。《客窗閑話》約成書於同治、光緒年間。
《娛目醒心編》清代擬話本小說集,16卷,杜綱編輯。杜綱,字草亭,江蘇昆山人。撰有《南北史演義》等。
《無聲戲合集》又名《連城璧》,為《無聲戲》前後二集合刊本,白話短篇小說集,內編十二回,外編6卷。作者李漁(1611—1680),號笠翁,別號覺世稗官,浙江蘭溪(今浙江金華市)人。他尚有小說集《十二樓》,包括12篇小說。他的小說頗有新意。
《唐人說薈》一名《唐代叢書》,小說叢書,十六集,166種。清代陳世熙輯。內容為唐人傳奇和筆記小說,但有刪節之處。
《晚清文學叢鈔·小說卷》共4卷,收錄李寶嘉、陳天華等17位作家的22種小說。反映了晚清社會生活、政治鬥爭和思想啟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