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京都儒士(1 / 1)

本篇選《太平廣記》卷五百,原出自皇甫氏的《原化記》。皇甫氏,約唐武宗前後人,生平不詳。所著《原化記》已佚,《太平廣記》中保存有佚文六十多條,多為神仙、怪異、豪俠之事。

近者,京都有數生會宴,因說人有勇怯,必由膽氣;膽氣若盛,自無所懼,可謂丈夫。座中有一儒士自媒曰[1]:“若言膽氣,餘實有之。”眾人笑曰:“必須試,然可信之。”或曰:“某親故有宅,昔大凶[2],而今已空鎖。君能獨宿於此宅,一宵不懼者,我等酬君一局[3]。”此人曰:“唯命[4]。”

明日便往。——實非凶宅,但暫空耳。——遂為置酒果燈燭,送於此宅中。眾曰:“公更要何物?”曰:“仆有一劍,可以自衛,請無憂也。”眾乃出宅,鎖門卻歸[5]。此人實怯懦者。時已向夜,係所乘驢別屋,奴客並不得隨,遂向硋宿,了不敢睡[6],唯滅燈抱劍而坐,驚怖不已。至三更,有月上,斜照窗隙,見衣架頭有物如鳥鼓翼,翻翻而動。此人凜然強起[7],把劍一揮,應手落壁,磕然有聲。後寂無音響。恐懼既甚,亦不敢尋究,但把劍坐。及五更,忽有一物,上階推門;門不開,於狗竇中出頭[8],氣休休然[9]。此人大怕,把劍前斫[10],不覺自倒,劍失手拋落。又不敢覓劍,恐此物入來,床下跧伏[11],更不敢動。

忽然困睡,不覺天明。諸奴客已開關,至硋子間,但見狗竇中,血淋漓狼籍。眾大驚呼,儒士方悟,開門尚自戰栗,具說昨宵與物戰爭之狀。眾大駭異。遂於此壁下尋,惟見席帽半破在地[12],即夜所斫之鳥也:乃故帽破弊,為風所吹,如鳥動翼耳。劍在狗竇側。眾又繞堂尋血蹤,乃是所乘驢,已斫口喙[13],唇齒缺破:乃是向曉因解[14],頭入狗門,遂遭一劍。眾大笑絕倒[15],扶持而歸。士人驚悸,旬日方愈。

[1]自媒:自己推薦自己。

[2]大凶:指鬧鬼。古人稱鬧鬼的房子為凶宅。

[3]酬君一局:請你吃一頓飯。局:飯局。

[4]唯命:就照你的意思辦。

[5]卻:還。

[6]了:完全。

[7]凜然:害怕的樣子。

[8]狗竇:狗洞。

[9]休休然:應作“咻咻然”,呼吸急促的樣子。

[10]斫(zhuó):用刀斧等砍或削。

[11]跧(quán)伏:蜷伏。跧,蜷伏。

[12]席帽:古帽名。以藤席為骨架,形似氈笠,四邊垂下,可蔽日遮顏。

[13]喙(huì):鳥獸等的嘴。

[14]向曉:天將要亮。因解:因為掙脫了繩索。

[15]絕倒:大笑不能自持。

這是一個諷刺膽小鬼的喜劇故事。本來是個怯懦不堪的人,卻偏偏要說大話充好漢,為了虛榮和朋友們打賭,在凶宅中度過了極度恐懼的一夜。因為害怕而疑神疑鬼,把自己的帽子和驢子當成了鬼怪,結果不僅鬧了大笑話,在眾人麵前丟盡了臉,而且還害得自己得了十多天的病。作者隻是以冷靜的筆調進行客觀的描述,並不進行主觀的評價,使得小說的諷刺意味更加真實而含蓄。

小說的篇幅極為短小,它的妙處在於用行動來表現人物的心理,著墨不多。例如:“此人大怕,把劍前斫,不覺自倒,劍失手拋落。又不敢覓劍,恐此物入來,床下伏,更不敢動。”就把一個自己嚇自己的膽小鬼給寫活了,收到了維妙維肖的藝術效果。此外,作者還很善於設置懸念,直到結尾才點出嚇壞儒生的“怪物”原來是他自己的帽子和驢子,這一懸念不僅引起了讀者的興趣,而且更加強了作品的諷刺意味。

(尚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