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聶隱娘(3 / 3)

[1]住:住手,罷休。

[2]送其信了:已經送完信(拴著紅綢子的頭發)了。

[3]萬計:千方百計。

[4]明燭:點亮蠟燭。

[5]踣(bó):向前仆倒。

[6]莫能窺其用:沒有人能看透他的法術、本領。

[7]冥:高深幽遠之處。

[8]無形而滅影:無影無蹤。

[9]造:達到。境:境界。

[10]係:依靠。福:福分,命運。

[11]於闐:古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和田,以出產美玉著稱。

[12]蠛蠓(mièměnɡ):蟲名。體微細,將雨,群飛塞路。

[13]俊鶻(hú):雄健的隼(sǔn)。俊:雄健,英武。鶻:也叫“隼”,翅膀窄而尖,嘴短而寬,上嘴彎曲並有齒狀突起,飛得很快,善於襲擊其他鳥類。

[14]翩然:展翅飛翔的樣子。

[15]未逾一更:沒有超過一個更次的時間。

自元和八年,劉自許入覲[1],隱娘不願從焉。雲:“自此尋山水,訪至人。”但乞一虛給與其夫[2]。劉如約。後漸不知所之。及劉薨於統軍[3],隱娘亦鞭驢而一至京師,柩前慟哭而去。

開成年[4],昌裔子縱除陵州刺史[5],至蜀棧道[6],遇隱娘,貌若當時。甚喜相見,依前跨白衛如故。語縱曰:“郎君大災,不合適此。”出藥一粒,令縱吞之。雲:“來年火急拋官歸洛,方脫此禍。吾藥力隻保一年患耳。”縱亦不甚信。遺其繒彩[7],隱娘一無所受,但沉醉而去。後一年,縱不休官,果卒於陵州。自此無複有人見隱娘矣。

[1]入覲:進京朝見皇帝。

[2]虛給:隻領薪水不做事的閑職。

[3]薨(hōnɡ):唐代以“薨”稱三品以上大官之死。

[4]開成:唐文宗的年號(836—840)。

[5]縱:劉昌裔兒子的名字。除:授官。陵州:唐州名,轄境相當於今天的四川仁壽、開研等縣,治所在今仁壽縣。

[6]棧(zhàn)道:在山岩上架木而成的路。

[7]繒(zēnɡ):古代絲織品的總稱。

晚唐小說中俠風大盛,從社會根源上來說,這是藩鎮割據、社會動亂在文學上的折射。在一係列俠士形象中,紅拂、紅線、聶隱娘這類女俠形象更是光彩照人。在她們的身上,寄托著人們渴望鋤暴安良的願望。同時,她們又是藩鎮之間爭權奪利的工具。聶隱娘棄魏帥而轉投劉昌裔,看似棄暗投明,實則都是充當藩鎮的爪牙,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在聶隱娘的身上,非常鮮明地表現出一種近於荒誕的奇異,諸如聶隱娘的得道,選擇一個以磨鏡子為職業的少年做丈夫,與精精兒和空空兒鬥法等。但聶隱娘的俠骨中卻又不缺乏人性中的溫情,有一次她師父派她去刺一個大官,她見到那大官在戲弄孩兒,那孩子甚是可愛,一時不忍下手,直到天黑才殺了那個大官。她在退隱之際,沒有忘卻“乞一虛給與其夫”,這一筆也寫得有情有義。

《聶隱娘》和《紅線》都是唐傳奇中專寫女俠的優秀之作,成為後來女俠小說的雛形。羅燁《醉翁談錄》所錄宋人話本篇目中有《西山聶隱娘》一目,當是據本篇編寫。清人尤侗據此編為戲曲《黑白衛》,頗受王士禎愛賞。

(尚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