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裴航(3 / 3)

至太和中[17],友人盧顥遇之於藍橋驛之西。因說得道之事。遂贈藍田美玉十斤[18],紫府雲丹一粒[19],敘話永日[20],使達書於親愛[21]。盧顥稽顙[22],曰:“兄既得道,如何乞一言而教授?”航曰:“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23]今之人,心愈實,何由得道之理。”盧子懵然[24]。而語之曰:“心多妄想,腹漏精溢,即虛實可知矣。凡人自有不死之術,還丹之方[25],但子未便可教[26],異日言之。”盧子知不可請,但終宴而去。後世人莫有遇者。

[1]具:準備。

[2]臻至:達到極致。

[3]愈如:超過,勝過。

[4]感荷:感謝。

[5]自是:本來是。真人:道家對修道成仙之人的稱呼。

[6]業當出世:命裏注定應該成仙。業:佛家用語,指善惡因果。出世:超出塵世之外,指成仙。

[7]不足深愧:不必多禮,不必再三拜謝。

[8]霓衣:色彩華麗的衣服。

[9]不醒拜侍:記不清在哪裏見過麵。醒:通“省”,記得。拜侍:見麵的一種客氣的說法。

[10]悃(kǔn):誠心實意。

[11]劉綱:字伯經,三國時吳人,曾為上虞令。傳說他攜妻樊雲翹隱居四明山,修成神仙。

[12]高真:上仙,大仙。

[13]體性清虛:身體清朗輕盈。

[14]紺(ɡān):紅青色。

[15]神化自在:變化自如,自由自在地變化。

[16]上仙:道家所傳說的“九仙”中品級最高者。

[17]太和:唐文宗李昂的年號(827—835)。

[18]藍田:陝西藍田山,產美玉。

[19]紫府:即紫宮,神話傳說中仙人遊處的地方。

[20]永日:終日。

[21]達書:傳送書信。親愛:至親好友。

[22]稽顙(sǎnɡ):古代表示極度感謝的跪拜禮,即磕頭。顙:額頭。

[23]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這是《道德經》中的話,意思是說要人去掉智慧,而吃飽肚子。這裏用來說明修仙要消除欲望。老子:相傳為春秋時期思想家,道教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dān),故亦稱老聃。著《道德經》五千言,亦名《老子》,為道教的經典著作。

[24]懵然:糊裏糊塗、莫名其妙的樣子。

[25]還丹:道家合九轉丹與朱砂再次提煉而成的仙丹,自稱服後可以即刻成仙。

[26]未便可教:不方便現在就教給你。

《裴航》仍然屬於受道教女仙崇拜的影響而產生的具有求仙與愛情雙重主題的那類文人女仙的仙道豔情故事。唐末社會動亂,這種以人仙戀愛為題材的故事重新繁榮起來了。求仙是為了逃避殘酷的現實,找尋精神解放和自由;愛情則是當生命中的不安定因素膨脹時,轉而在人類最純樸的感情裏尋找寄托和安慰。《裴航》故事就是巧妙無痕地將愛情與求仙結合起來。在裴航的身上非常難得地表現出對真正愛情的渴望和不懈追求。起初他並不知道愛情將會助他升仙,他也沒有成仙的熱望。隻是為了追求那位一見鍾情的雲英姑娘,不因對方的貧寒而退卻,也不顧老婦人提出的要求多怪多難,都毫不猶豫地答應去完成,並通過自身的努力如期給老婦人交上了滿意的答案。裴航與《鶯鶯傳》中的張生、《霍小玉傳》中的李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這也體現了晚唐社會觀念的變化。一般的仙道豔情故事在思想上的最大缺陷是:愛情是求仙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種手段,成仙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這類故事中的愛情往往隻有虛渺的美麗,而缺少深摯的情感和深刻的底蘊。《裴航》雖然仍然有濃重的求仙傾向,但它畢竟表現出一種卑視世俗功名富貴,追求純真愛情的高潔脫凡的理想來,達到了宗教和玄想、藝術和人性的對立統一。

得益於道教奇麗文化的熏陶,這篇小說的文筆極其優美。如船上與樊夫人相遇一段:“玉瑩光寒,花明麗景,雲低鬟鬢,月淡修眉,舉止煙霞外人。”再如簾底窺雲英一段:“露瓊英,春融雪彩,臉欺膩玉,鬢若濃雲。嬌而掩麵蔽身,雖紅蘭之隱幽穀,不足比其芳麗也。”簡直是美極了。

《裴航》流傳甚廣,“藍橋”一詞作為典故時常出現在詩文中,據其改編的話本小說、戲曲也非常之多。話本小說有:《綠窗新話》的“裴航遇雲英”,《醉翁談錄》的“裴航遇雲英於藍橋”,《清平山堂話本》的“藍橋記”等。戲曲作品有:宋代官本雜劇《裴航相遇樂》,元·庾天錫《裴航遇雲英》,明·龍膺《藍橋記》,明·楊誌炯又將裴航和崔護之事合二為一作《藍橋玉杵記》。

(尚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