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視劇:大眾藝術的大眾擔當(3 / 3)

以《抗日奇俠》為代表的一批“抗戰神劇”對抗戰題材進行大肆改造,融入瓊瑤式言情和金庸式武俠,將嚴肅的鬥爭娛樂化,顛覆了以往觀眾心目中的抗戰英雄形象,其結果也許能夠獲得暫時的收視成績,但其教育功能卻大打折扣。

由梁曉聲編劇的反映知青生活的大戲《知青》就是一個很好把握價值導向的優秀之作。《知青》的故事發生在“文化大革命”當中,在那樣人妖顛倒是非混淆的年代背景下,編導牢牢把握住了故事的發展方向和人物塑造,表現了一群勇敢、樂觀的青年在非常年代發生的不尋常的故事,將知青們對友情、愛情、親情和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追求、堅守以充滿溫情的視角表現出來,其呈現出來的浪漫主義氣息和明確的價值取向讓觀眾產生了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升華,進而完成了大眾文化的價值塑造,實現了電視劇的價值導向和寓教於樂的作用。

三、把“以文化人”作為

實現傳播創作理念的重要手段

習近平主席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3]中說:“我們要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發展,讓人們在持續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養,讓文化為人類進步助力。”

《管子·七法》說:“漸也,順也,靡也,久也,服也,習也謂之化。”說的是“化”的過程和“化”的不易。靡,在字義諸多的解釋中有一個是華麗和細膩的意思,就是說“化”人不僅需要時間漸進的過程,也需要美和細膩的東西。這東西就是文藝作品。文藝作品用藝術和美教化、感化、潛移默化改變人,這是“化”的最高境界。改變的不僅是人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更重要的是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

電視劇作為最典型的大眾文化類型,是寓教於樂、傳承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媒介,自然也擔負著以文化人的使命,讓人們在休閑娛樂的同時受到鼓舞和啟迪,潛移默化、深入淺出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操。

要想達到以文化人的效果,首先要獲得觀眾的共鳴與認同。電視劇人物所說的台詞有可能成為流行語,所穿的服裝也有可能引領時尚的潮流,其行為舉止更有可能被觀眾所效仿,電視劇“化”人的力度不容小覷。因而,電視劇的創作者對於自己的作品就更要有責任感,不僅要注重作品的觀賞效果和藝術品質,更要關注其作品中所崇尚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價值取向是不是積極正麵符合主流價值觀。

韓劇在我國的一再流行,不僅帶熱了韓國的飲食、服裝、電子、旅遊等產業,更重要的是實現了韓國文化的對外輸出。韓劇受到我國觀眾追捧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自兩國相似的文化底蘊,韓劇中人物的熱情樂觀、謙和禮讓、長幼有序、家族觀念和整個作品中處處洋溢著的濃鬱溫情都契合著我國觀眾的倫理觀與道德規範,同時又是我國電視劇所缺失的。我們的電視劇創作者應該從韓劇熱潮反觀自身,找到我國電視劇創作的短板,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融入到電視劇中去,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起到文化化人的作用。

歸根結底,創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藝術修養決定著作品的格調。創作者不僅要有充沛的激情和生動的筆觸,還需要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藝術修養,才能讓作品飽含情感、意誌與理想,才能在作品中注入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判斷,讓作品告訴人們什麼是真善美和假惡醜,什麼是要弘揚和堅守的,什麼是要改變和遏製的,才能立足於中華傳統文化,創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

[參考文獻]

[1] 管文虎.國家形象論[M].成都:成都科技人學出版社,2000.

[2] 小舟[N].文藝報,2012-04-25.

[3]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

[作者簡介] 王乙涵(1977— ),女,吉林長春人,電影學碩士,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