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規定彙率可以浮動,但是浮動的幅度需保持在l%以內,彙率缺乏彈性,限製了彙率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而且它實際上僅著重於國內政策的單方麵調節。
美國1950年發動朝鮮戰爭,海外軍費巨增,國際收支連年逆差,黃金儲備源源外流。 1960年,美國的黃 金儲備下降到178億美元,已不足以抵補當時的210.3億美元的流動債務,出現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機。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的運轉與美元的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到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衝擊,爆發了多次美元危機。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暴漲。為了抑製金價上漲,保持美元彙率,減少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西德、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八個國家於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並采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彙向美國兌換黃金。
60年代後期,美國進一步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美元危機再度爆發。1968年3月的半個月中,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僅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美國再也沒有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經與黃金總庫成員協商後,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按官價結算,從此黃金開始了雙價製階段。但雙價製也維持了三年的時間,原因是美國國際收支仍不斷惡化,美元不穩;二是西方各國不滿美國以已私利為原則,不顧美元危機拒不貶值,強行維持固定彙率。於是歐洲一些國家采取了請君入甕的策略,既然美國拒不提高黃金價格,讓美元貶值,他們就以手中的美元兌換美國的儲備黃金。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機爆發,尼克鬆政府於8月15日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這意味著美元與黃金脫鉤,支撐國際貨幣製度的兩大支柱已經有一根已倒塌。
1973年3月,西歐又出現大量拋售美元,轉而搶購黃金和馬克的風潮。3月16日,歐洲共同市場9國在巴黎舉行會議並達成協議,聯邦德國、法國等國家對美元實行“聯合浮動”,彼此之間實行固定彙率。這種種跡象都預示著布雷頓森林體係不可能長久地存在,它必將會被一種更為優越的貨幣製度所替代。
此時,雪上加霜的是固定彙率製度也完全垮台,宣告戰後支撐國際貨幣製度的另一支柱也倒塌了,布雷頓森林製度的最終解體。歐洲整體經濟規模和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均處於世界首位,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國際儲備貨幣格局中與美元相抗衡。此外,日元、馬克、英鎊、瑞士法郎等也占有一定地位,分美元一勺羹。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過去美元在國際金融的一統天下,正在向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係將向各國彙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隨著世界經濟的多元化趨勢不斷加強,單一的貨幣製度越來越難以滿足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也就難怪像布雷頓森林體係這樣走向崩潰。
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存在,並發揮重要作用。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促進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擴大了各國間的經濟交往。尤其是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部分時間裏,布雷頓森林體係運行良好,對戰後穩定國際金融和發展世界經濟確實起到巨大的作用。
雖然該製度有助於美國擴大商品和資本的輸出,有利於美國經濟對外擴張;但由於實行固定彙率,有利於進出口成本和利潤的核算,有利於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戰前。1913年~1918年,世界出口貿易額年平均增長率為0.7%,而1948年~1960年為6.8%,1960年~1965年為7.9%,1965年~1970年為1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雖然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存在著不少分歧和矛盾,但是“協定”畢竟使戰後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係得到正常運轉,從而使資本主義世界商品、勞務和資本的流通得以正常進行。避免了經濟嚴重惡化和貨幣體係崩潰的局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逆差國提供各種信貸支持,幫助會員國解決國際收支困難,克服國際收支失衡的困難,促進幣值的穩定。
在金本位製下,各國注重外部平衡,因而國內經濟往往帶有緊縮傾向。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下,各國一般偏重內部平衡,所以國內經濟比較穩定,危機和失業情形較之戰前有所緩和。
§§第三篇 後工業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