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藝術教育獨特價值的探討(1 / 2)

基於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藝術教育獨特價值的探討

高教改革與發展

作者:胡亞玲

摘 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是培養大學生立德樹人的關鍵時期,高等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塑造大學生成長的搖籃,高校藝術教育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高校通過藝術教育,潛移默化地淨化大學生的心靈,陶冶大學生的性情,最終把他們培養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合格的接班人。

關鍵詞: 立德樹人 藝術教育 獨特價值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永恒主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將“立德樹人”首次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對“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深化,指明了今後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並強調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達成社會共識。高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立德樹人的內涵和外延

1.1我國古代非常看重“教化”的作用。

教是教育,化是潛移默化,這樣的教化是以受教育者的內心領受體悟為前提的,更多地與人的“德”的內涵緊密相連,是教育的宗旨所在,因此,從“立德樹人”的教育觀看,這是極為重要的方法。

1.2“立德”、“樹人”源於中國古代典籍。

“立德”兩字最早見戰國的《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樹人”,出自西漢編修的《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君子必須是仁德、操守、義節的實踐者,“君子比德如玉”,這是判斷君子是否有德不可或缺的內容。《詩經》對君子仁德的稱頌,如:“顯允君子,莫不令德。”(《詩經·湛露》)“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詩經·卷阿》)“言念君子,溫其如玉。”(《詩經·小戎》)

1.3“君子比德如玉”表達了古人對德行的推崇。

古人以“玉”代表美德;“德”是君子的標誌。《禮記·聘義》載:“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君子集淵博的知識、良好的教養、高尚的品德於一身,表現出儀表端莊、令人敬畏的威儀。

1.4儒家“六藝”是古代人才的標誌。

我國古代儒家稱“禮、樂、射、禦、書、數”為“六藝”,既包含了各種知識、技能和藝術修養,又包含了思想、道德和人格修養。古人用“六藝”概括了一個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須全麵學習,包括知識學養,更包括道德品格等多方麵內容。

2.高校大學生目前德育狀況

2.1某些大學生缺乏遠大理想。

據相關調查統計:某些大學生對社會公共利益的關心和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責任比較淡泊;更關心的是個人利益的實現,輕視對他人利益的尊重。某些大學生在奮鬥過程中隻重視知識和能力的提高,而輕視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他們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或選擇逃避、冷漠;或寧可點點鼠標,刷刷微博,逛逛朋友圈,麵對現實社會袖手旁觀,成了虛擬世界的“囚徒”。這些學生少了青年人應具有的無所畏懼的勇氣,蓬勃向上的銳氣;多了一些慵懶無力的暮氣,或拚爹炫富的虛氣。

2.2某些大學生缺乏禮儀和公德。

某些大學生在公眾場合下表現出不講文明用語、不講公德、打架、奢侈消費;不珍惜時間,無聊、我所追求;學習不用功、生活隨大流;某些學生戀愛動機不純正,戀愛的動機隻管滿足生理心理需要,沒有明確生活目標,心理上不成熟,對婚前性行為持越來越開放的態度,甚至導致兩性關係紊亂等。

2.3某些大學生沉迷網絡不能自拔。

在互聯網時代,某些大學生崇尚由網絡文化衍生出的所謂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個別大學生網絡成癮,網絡惡搞、網絡炒作、熱衷於網絡遊戲;某些大學生在網絡上過於標新立異,叛逆地發出與時代主流不符的聲音。

3高校立德樹人要注重可行性和實效性

3.1立德是高等教育樹人的前提與基礎。

高等教育要完成樹人目標,就必須先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與神聖使命,即如何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的核心宗旨是通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德性,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人立德,這是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與鮮明標誌。當前,高等教育講立德樹人,即表明高等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培養能力,更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教育融入大學教育之中,千方百計地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