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措施(1 / 2)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措施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李俊梅

摘 要: 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寬鬆、良好的教學氛圍,優化作業,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的心理狀態。同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多思、多聽、多說、多寫,使學生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效率 教學措施

提高教學效率的意義首先體現在學生的有效學習上,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學習內容,並使情商、智商得到發展,是提高教學效率追求的目標。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麵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教學效率”問題。由此可見,提高小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勢在必行。本文分析了有效教學的概念,評價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標準和加強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給出了對策建議。

一、有效備課

備課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在備課時,教師需至少關注以下幾方麵:

第一,明白課標和教材對教師及學生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明白學生的“需要”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

第二,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可以預設,但不一定要恪守,要麵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學方法的選擇會受到多方麵因素的製約。在實際教學中,隨著課堂教學的流程推進,教師需明察課堂,適時調控,靈活選擇切實可行的方法,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發揮作用。

二、師生轉變角色觀念

教學活動的中心是學習活動,教學行為的中心是學習行為。教育者在教學中提高自身的素質與能力,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感知、提高能力。課堂的重心是小學生充滿生命活力與個性張揚的學習。教師是課堂的策劃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習需求的提供者、學習質量的評價者。

傳統的語文教學,以教師講述為主。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成了教學的主宰,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目前,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是教師因循守舊,常以成人化的標準、方式方法對待小學生發展中的問難,給很多小學生帶來有害刺激和情感的傷害,挫傷了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進取心。其實,教師和小學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所以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老師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小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支持和幫助。教師要尊重小學生的人格和實際,不要把自己當“聖人”或者高高在上的“權威者”。

三、教師要富有激情

隻有教師有了激情,才能感染小學生,這是先決條件。教師要用自己的充滿激情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讓小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各個環節中。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是指語文教師在深刻體會語文教材的思想內容後發自內心的飽含熱情的真情實感。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語文教學語言能引發小學生的共鳴,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作用。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不能隨意而發,也絕非矯揉造作,一定要依據語文教材的內容,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作用,從而使全體小學生融入語文課堂,積極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