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一位成功人士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在我看來,人生其實很簡單,歸根結底就是八個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許多事情就能豁然開朗!”
為何要嚴於律己?因為不嚴會放鬆自我約束,讓小錯誤發展成大錯誤。待人為什麼要寬?為的是給人自新的機會。這是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原則。
大將軍徐達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徐達兒時與朱元璋一起放牛,長大後一起打仗。有勇有謀,深得朱元璋的喜愛。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人,卻從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嚴。徐達經常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軍糧不濟,士兵填不飽肚子,他主動減少自己的飲食,分給部下;大軍還沒紮好營寨的時候,他從不提前進帳休息,一定會等到大家都安頓好了,他才放下心來;士卒受傷,他親自端藥治療;如果有人犧牲,他會籌集棺木葬之。所以,明軍將士對他無不既感激又尊敬。
在生活方麵,他也無聲色酒財之好。史書記載說:“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賜給他一塊好地皮,但正好處於農民的水路必經之地。家臣看到有這個好處,於是用這塊地皮謀取私利,向農民征收“過路費”。徐達知道這件事情後,馬上將此地上繳官府。
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後,用嚴刑重刑,殺了包括功臣在內的十多萬人,可是徐達卻得善終。他病逝於南京之後,朱元璋為之輟朝,悲慟不已,追封他為中山王,並將他的畫像陳列於功臣廟第一位,稱之為“大明第一功臣”。
能逃過朱元璋“誅殺功臣”的屠刀,可見徐達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之道到了一定的境界。
在現實中,很多人對自己很寬鬆,什麼都能做,做了壞事也從不感到羞愧,但對別人卻要求極嚴,有一點錯誤就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有一點小事對不起自己就喋喋不休、沒完沒了。生活中,不能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卻用常人的標準對待自己。這樣的人,沒有人會和他做朋友,做起事情來,也很難跟別人順利地合作。因為他不懂得什麼叫做“恕人”,隻懂得用最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用最寬鬆的標準對待自己。這是一種嚴重自私自利的體現。
“寬以待人,嚴於律己”,不僅體現一個人在處世為人修養上的收放,同時也是高尚品德的最好證明。擁有平靜的心情,才會意氣舒暢,做事情才會充滿朝氣和興趣,才會有好的心情處理人際關係。心情好的人對任何人都會抱以寬容之心,不僅對仁人君子心寬,對勢利小人更有自己的寬容之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給內心一份超然之境
生活處處有磨難,在磨難中你能取得令你欣喜的成就,相反也會令你走入人生的低穀,一蹶不振。如果他日能飛黃騰達、高官厚祿,你能在這種誘惑中把握住自己,泰然若之,用一顆平常心淡然地看待擁有的這一些,你就能在淡泊喧囂的同時,給自己找到一份心的超然,一份寧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莊重的人生態度。不管是激昂的人生,還是散淡的人世,不管是失敗者的東山難再起,還是成功者的碩果難久存,在轟轟烈烈中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境,在平平淡淡中享受著淡泊的快樂;不羨慕聲譽,不沮喪卑微。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切都會變得坦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寬宏的氣度。能做到不爭名利,不爭寵,不嫉妒,讓平靜的心中有一股自然的蕩氣與豪氣,在生活中淡然地看待這一切。讓自己的超然與灑脫、從容與鎮定來為自己找一個淡泊的心境,讓自己在平衡的心態裏,品味出寬闊心中的內斂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