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對生活壓力的重新認識(2 / 3)

按計劃驅除緊張

生活的壓力太大,會導致一個人的心理異常緊張,這又會導致一個人的生理上產生紊亂,對人的身體是非常不利的。

於是,驅除緊張就成為一個人麵臨生活壓力所必須做的事。驅除緊張,可以運用以下方法:

笑一笑

笑是驅除緊張最好和最有效的方法。但困難在於如何在需要的時間生出點幽默來。除非一個人是天生的喜劇好手,否則在高度緊張的情況下,笑並不能消除緊張。

流點汗

適當的肢體運動有兩個最大的好處:一是不論心情好還是壞都可以做;二是能夠消除緊張。如果一個人平時就有堅持鍛煉的習慣,那麼,他的心理承受才能肯定比別人要強。

很多成功的人士平時就非常注重像慢跑之類的運動,這樣可以控製緊張。一個人可以不管在什麼時候,隻要感覺到壓力的時候,可以慢跑或者玩一玩牌,直到恢複輕鬆的心情時。消除緊張的其它好的運動方法還有遊泳、舞蹈、擊沙袋等等。

倘若笑和運動能結合起來,那麼其效果會更好。

采取直接行動

有的人太害怕、迷惑或懶得去應付困難,而隻是坐在一邊唉聲歎氣,不對困難采取行動。其實,往往在你開始采取行動的時候,緊張就消除了。

麵對壓力不動聲色要麼可能是遭受了最嚴重的挫折,要麼就是非常聰明的反應。倘若不是聰明的反應,就應該多運動來舒緩壓力和緊張,不然可能就會壞事;假如是一個聰明的反應,那也應該平靜地等待,隻有輕輕鬆鬆地等待,不要因為煩躁不安而被壓力擊跨。

采取間接行動

後悔會使一個人非常緊張。既成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有建設性的行動可以取代後悔。這樣一來,很快就會忘了壓力的存在。當困難吞噬了你,你就告訴自己:“我會解決的,我這麼忙,沒有工夫去後悔。”

發展喜愛行動的心理

一個人要取得成功,最為重要的就是行動,無論你的計劃多麼周詳、多麼完善,最終還是要行動,否則的話也僅僅是空談。

二、必須摒棄的消極情緒

悲觀的人,之所以可悲,就在於他們以為自己不能上升,成功是別人的,結果使他們隻能適合於自己的思想,而使其他任何的情形,都成為不可能的了。他們因此終日歎息著自己的悲苦、貧困、不快樂、不幸運,在碌碌無為中度過了可憐的一生。

相反,那些具有堅強的意誌,有著驚人的自信心的人,他們每做一件事,總能振作意誌,心中毫無疑惑與畏懼,敢不怕任何人的譏笑,盡管讓人們呼喚為瘋子,也無所謂。

哥白尼被別人嘲笑為瘋子的時候,要是他畏縮不前,不再繼續研究,今日的科學就不免建築在錯誤的論點上了。幸虧他不動搖自己的信心,深信地球一定是圓的,地球是繞著太陽而旋轉的,而不是別人所認為的那樣地球是世界的中心。

哥倫布也曾被整個歐洲的人視為瘋子,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主張,也沒有喪失自信心。否則,時至今日,這世界上恐怕還不會有美利堅合眾國這個國家吧。

要是菲爾德在一條一條電線在海中損壞時起了灰心雜念,那麼他的十二年中無結果的試驗隻好說是浪費,在海底通電線的計劃,隻怕到現在還是夢想呢?或者,他要是聽從了親戚們的話,說他虛擲家財,將死於窮困,那麼他也就無所作為。

這類例子,太多太多了,真是舉不勝舉。相反,那些自暴自棄的可憐蟲的例子,也是太多太多了,多得讓人連舉例子的興趣都沒有了。自暴自棄的人,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戰”,僅僅因為他們害怕成為失敗者。想一下社會上的人,是怎樣對待失敗者的,似乎也就理解了自暴自棄的人,因為他們所在的部門的確規定和製訂了許多條條框框,都盡量讓員工們沒有造成偶然錯誤的機會。如果錯誤發生了,也盡量“隱藏它、掩蓋它、或不讓他人知道,因為那樣會使他們心靈上陷入困境”。後來,事實證明這種隱藏與掩蓋是無效的,他們就采取壓製任何新的或異於平常的事物,因為他們害怕失敗。我們麵臨的最大挑戰,也許就是要建立一種企業文化,在推動員工們取得最好成績的同時,允許他們有失敗和再嚐試的自由。讓我們設想一下,由於環境不允許甚至譴責失敗,因此想創新而不能試驗,有改進生產力的意見卻不能實施,有為顧客服務的戰略計劃而不能製訂。這種“我不管你做什麼隻要不犯錯誤”的工作場所,是永遠不會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的。因為,無論任何事情,你不參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機會。

這樣說,是不是就可以為了提倡自由而寧願犯一些錯誤呢?不是。我們必須有一條界線,絕對不能讓一名員工造成的錯誤危及公司的生存,甚至更為嚴重而造成同事或顧客的生命威脅和危險。食品雜貨店的經理能讓他的賣肉員工出售明知已過期的肉類嗎?指導員能否允許他的學生沒有正確地佩戴好降落傘就從飛機上跳下來,求取失敗中得到教訓呢?這顯然是荒謬的。但無論如何,任何不致造成組織上不可彌補的損失或個人傷害的事物,都應該看成是有積極意義的並予以試驗。

多年前,有人訪問了一家非常成功的高科技公司,該公司長期以來允許員工們有失敗和再試驗的自由。當訪問人員正和該廠經理閑談時,突然聽到了打雷似的隆隆聲。他從椅子上跳起來喊叫道:“那是什麼聲音?”經理非常鎮靜地告訴他,那是他們工廠的炮正響著。這位反應迅速的客人問道:“你們廠每天總是在現在這個時候放炮嗎?”經理說:“不是的。我們放炮是為了讓每個人知道我們又一次試驗失敗了。但對我們來說,聽見炮聲意味著(他將拇指和食指舉起,在約距二十毫米的距離停了下來)我們離成功已很近了。”

生命有如一艘船,悲觀是船底的汙水。每艘生命之船都難免有漏隙,但隻要水手不斷地把水抽出去,也就不礙事了。所以說,生命之船,要沉要浮,要看自己的選擇了。

一個人在麵臨得失攸關的時候,適當的焦慮反而會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是庸人自擾,擔心抽象的事物,那隻會有害健康而毫無益處。

成功人士和失敗人士其實同樣有著焦慮和壓力。但是它們卻分別成為了成功者和失敗者,原因是前者把生活的壓力和情緒的緊張轉化為了刺激他們達到更高層次的鞭策力,而不會因為生活的壓力而驚慌失措。成功者和失敗者之所以會產生對生活壓力的不同的態度是因為他們看待生活中的萬事萬物的觀念不同。在這種不同觀念的支配下,成功者發揮了最大的潛能,而失敗者卻選擇了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