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不可選擇的環境,可以選擇的人生(3 / 3)

一口氣讀完這個故事,你一定已經明白,人生的最關鍵時刻究竟在哪裏了。

歌德有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一個人,即使駕著的是一葉脆弱的小舟,但隻要舵掌握在他的手中,他就不會被任何波波濤擺布,而有選擇方向的主見。”唯有如此,才能以堅定、自信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掌握住生命之舵。這段話揭示了人生的成功真諦。一個在失敗和挫折麵前,不氣餒、不自暴自棄,源於其內在的力量——完美的精神內核在發光。

荷蘭的一位諾貝爾獲得者,著名的物理學家海克幼年時對科學實驗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為此,家裏專門騰出一層閣樓,讓小海克把它建成了“天文台”和“實驗室”,小海克被自己的這一席天地迷住了,成天鑽在裏邊不出來,可是有一天竟闖下了大禍,做實驗時,由於不小心燃起了火,被大風一吹,將整幢樓燒掉了一半。這可把小海克嚇壞了,他自知為此肯定要受罰,就逃出了家門,整夜不回家。後來,母親好不容易才在一個田野的小草垛裏找到了他。母親不但沒有責怪他,還對他說:“為了研究科學,你就是把家裏的宅子全拆了,把田地全毀了,我們也決不會埋怨你!”

這番鼓勵非同小可,它在一生中一直激勵著海克去奮鬥,當他在事業上遇到困難時,母親對他的鼓勵就會回響耳邊,讓他重新樹立起信心,去戰勝困難!

人生的最關鍵時刻,來自他生長的那個環境、教育環境等等。這些環境,有一些是可以改變的,有一些則是難以改變的。

我們可以把人生的最關鍵時刻的重要性比作旅行者決定怎樣去做一次旅行,第一個最重要的選擇是要搭乘飛機、火車、輪船還是自己開車,或騎山地車呢?在旅行者決定了選用什麼樣的交通工具之後,接下來就不用再做什麼重大的決策了,一切的細節全包括在第一個決策裏。如果是選擇騎山地車,同時便決定了是否要帶睡袋;如果是決定搭乘飛機,那麼就要決定搭乘那班飛機。

由此可見,旅行方式一旦決定,其它的則都變成細節問題而已。國外有的研究機構,把人生和事業的抉擇點分為八個方麵。

第一、你上學時擅長什麼學科?

這一抉擇點從年齡上來考查一個人從出生到十六歲的時間段。

有的人的事業道路開始得很早,甚至在出生以前就開始了。小孩在學習時,所專長的科目無疑會引導他走向自己的事業生涯。

這種例子很普遍,比如,不擅長於科學的學生,長大後很少從事技術性職業。

一個人接受怎樣的訓練,將會影響他的人生態度以及問題思考的方式。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一個人的事業基礎,早在他成熟之前就已經奠定了。

基礎奠定後,一個人就要開始計劃未來。比如一個人很小的時候,就要立誌當作家,像這樣的夢想,要想成為現實,就必須轉化為有效的選擇方式。

此外,一個人日後的工作態度和習慣,也都是在這個時候建立的。

第二、資格夠了嗎?

這一抉擇點從年齡上來考查一個人從十六歲到二十歲的年齡段。

一個人在他接受完基礎教育後(其時大致為十六歲),有的年輕人可能到超級市場當售貨員去了;有的年輕人則有可能繼續投入到另一階段的教育;還有一些人可能會結婚生子;而有一些講究實際利益的人可能會去當學徒,多掌握一門生存的技能。

處在這個青少年後期的階段中,年輕人會發現自己的興趣、趨向、才能和短處;他們往往認識一些擁有事業,而且也喜歡那些事業的人,他們會以這些人為榜樣。

不論在哪個國家,處在這一年齡階段的人,大部分有愛好“追星”的習慣,他們對於“星們”的追求簡直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那些“星們”就是他們心目中的榜樣人物。

對於這一年齡階段孩子,他們的家長總是苦口婆心地教導他們要保持一定的成績水準,這樣,他們在未來社會才有充分地選擇工作的機會。

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假期的工讀和非全天的工作,可以為他們提供有益的工作經驗。

第三、選擇什麼樣的機構或單位?

這一抉擇點從年齡上來考查一個人從十六歲到二十三歲的年齡段。

年輕人早晚要離開學校加入某一機構或組織工作,至少在程序上一定如此。

今天,失業扼殺了許多甚至尚未開始的事業。尋找一個工作是關鍵大事,年輕人應該學會勘察市場、求職、麵試的技巧。不是所有職業都能使人有所發展、有所進步,年輕人應該學會根據職業的性質,區別不同職業的差異。

成為機構的一員,是投入社會的一項重要的橋梁。年輕人必須吸收新的期望、習慣、傳統以及團體中的尊卑秩序,努力謀求他人的接納。此外,他們必須學會一般的規矩,以求受人賞識,而被提拔至更有權、有更多回報的高層職位。

第四、擇業的目標有多高?

這一抉擇點從年齡上來考查一個人從十六歲到三十歲的年齡階段。

一個人事業的基礎通常在三十歲以前便已經奠定穩固,所以,他決定自己的事業要達到何種程度的進展,他就必須自問:“我希望我的工作生涯有多長?”

想要創立一番事業的人,就必須在工作生涯的頭一階段內獲致必要的技巧和資格。從心理方麵來說,這個階段的特征是自信的成長。十年一無所成,必然會產生挫敗感,而獲取廣泛經驗的最佳時機,是在擔負家庭或其他妨礙前進的負擔之前。

漸漸地熟悉工作給人帶來的不適應,漸漸地適應新的紀律、新的要求、這個過程就是一種訓練。許多年輕人覺得自己所學的太博太廣,這並不是好現象,這種人必須去專注學習某種才能。

此外,與上司保持良好的關係也特別重要。在漸漸體驗機構或單位的生活之後,受訓練的人便需要對該機構做有效的貢獻,同事也是開始營建一條工作紀錄的軌跡。

第五、工作中各種生活平衡嗎?

這一抉擇點從年齡上來考查一個人從三十至四十歲的年齡階段。

一個人到了三十、四十歲,事業的形態大體已經建立,同時也有了它的事業方向。例如,超級市場的供貨人員,常常會感到受該職業的局限越來越大。但是,該超級市場的其他人員,如主管人員則會因為不斷地接受挑戰,而獲得新的才能。

一個人到他的事業穩固之後,他通常也已經發展出了獨立的個人生活,家庭和家人對他來說顯得越來越重要。這時,他們比較為難的是時間的分配問題。

這段時期,表現最重要的是,所負擔的責任會越來越重,並需要用特殊的才能和技巧才能解決好這一問題。另外,在工作上,他又要費盡心思改進工作成效。

擔任高級角色的人,必須在通才或專才的事業方麵作一個選擇,這個選擇過程若能引起當權者的注意很重要。這樣,在與周圍的人比較起來差異會日益明顯,他們會知道怎樣去處理好各種複雜的問題。

第六、是否要重定工作方向?

這一抉擇點從年齡上來考查為一個人從三十八歲至四十五歲的年齡階段。

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他的事業生涯已經過半。這個時候,他有許多經驗可以回顧。在這個中年時期,主要的疑問是:“接下去的歲月準備做些什麼?”

有的人需要重新去衡量他的事業,重新做出決定。這一結果有時候會產生巨變。這當中,常會有新的成長機會,但是也有可能反而退化。譬如,隱約知道事業到了高峰,接著也許慢慢滑落,甚至急轉直下。

四十歲給人的影響一直不好,在國外,有“中年危機”的說法。人到中年,各種生活的壓力都向他壓來,所以大家認為這是個體驗“中年危機”的時期。這個階段會刺激人重新估定生活生活和工作的各個層麵,許多人會因此發現生命中另一層新的嚴肅的意義,但在心理方麵,卻也會理解到人生的有限。

這時,對於“你就是你”的意義會日益領悟,但從這個領會中可流露出深度的自信。

走到這個時期的人,必須依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重定事業的目標,他們漸漸要麵對有才幹的年輕人。這時,更換工作比較難,因為,未來的用人單位,通常不會給年齡大的人機會,光是看你的年齡,就把他們給刷掉了。

第七、如何貢獻?

這一抉擇點從年齡上考查一個人從四十歲到六十歲的年齡階段。

經過事業中期那種重定方向的混亂之後,是一個頗為安寧的時期。原則和價值對這個時期的人比較重要,而樂於發展別人的才能,但是他們也可能繼續求取新的才能。這個階段的人,常需要對政治性質做個判斷,這個評判或許包括價值和政策的困難抉擇。

此外,他們也應該考慮到長期的發展範圍。

事業上不成功的人,到這個階段就要麵臨迥然不同的調整,他們不得不忍受這種調整,說不定這個時候,還會把工作看成一種監禁,所以,尋找自我滿足的嗜好很重要。凡是事業得不到滿足的人,都會發現這個時期是個危險的時期,因為這個時期太容易退化而不能前進。

第八、如何退出?

這一抉擇點從年齡上考查一個人從五十五歲到七十歲的年齡階段。

一個人中老年期麵臨的問題是:“我如何在物質上和精神上準備退出工作?”許多人都接納退休的觀念。退休,是一個人人生的轉折點。

這時,有些選擇被封閉了,而有些選擇卻開始開放,理智的決定可以給個人帶來更大的利益。

走到這個階段的人會發現,他們的生活已經較少受兒女的需求以及工作壓力所左右,他們往往有時間沉思或做出其它追求。

在實際方麵,這時期的人必須決定錢財、住房、退休等問題。他們可能做的另一件事是,比以前更投入地方社區方麵的活動。

曾經活躍、專注事業的人,可能很難接受權威、責任以及影響力的銳減,他們的才能也可能因身體的衰退或學識跟不上科技而減弱。退休對他們的自我看法會造成威脅,退休的人的地位已經不如一名在職的高層人士,他們很難找到展現才能和精力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