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和高度的挫折感,在女性中比較常見。
單純追求權力者,僅見於極少數女性。
家庭主婦和母親的角色不受社會讚賞,這表示,選擇扮演這兩種角色的女性,會覺得自己屬於較低層次。
盡管麵臨著這麼多社會上及傳統上的不利,不過找工作,或擁有事業的女性人口,已經在逐漸增加。但是這些女性人口和男性人口比較起來,仍是屬於小的群體。一九八五年,英國管理研究院的院士中,女性隻占2·4%。當然,這並不是說女性沒有這個工作才能,出現這種現狀,傳統觀念給當代人的束縛現今猶在。
傳統的觀念以為,男人隻要有卓著的事業就是最幸福的。因此,男性可以把很少的精力或不把精力放在家務和家庭上。這一點,對於女性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在西方,有些女權運動者為此感到憤慨,在她們看來,女性的事業同樣和男性的事業一樣,比家庭更為重要。但是,這種女性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女性還是把家庭責任放在首位。
其實,所謂絕對的成功是沒有的。一個人對於成功的評判,全得看他的需要與希望而定。從這一點出發,男性和女性事業間的不平等,可以用兩個方法加以判斷:一是把這種不平等當做是生理上的差異所致,從而完全接受;另一種是把這看作是曆史的不公正的產物,以過時來看待它。
現代心理學家一直在爭議一個問題,那就是兩性間的態度、價值、行為和需要的差異,究竟是源自於基本的生理差異還是源自於社會環境。
心理學家爭論的這個問題很重要,假如相信兩性基本上相同,那麼一個人的性別就不會影響他選擇事業的機會,反之,如果一個人相信兩性間真有很大的差異,那麼,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其所具備的不同天性,都會反應在事業上。
法國有一位過去曾是著名女權運動者曾這樣發表過她的觀點:“我跟每個人一樣,一直受到善意的宣傳影響,所有的人都告訴我,當一個女人應該怎樣去想,如何去感覺。我自己就曾是一個女權運動者,並且不斷地花費時間和許多大嗓門、但很友善的女性討論,我們一起討論我們共同的不幸。不過,現在我不空談理論了,我終於明白,當一個女人,隻是我作為一個人的一部分。所以,在女權運動的群體裏當一名戰士,是愚蠢而有破壞性的行為。”
在此,我們不對女權運動本身作任何評論,不過,通過女權運動這一社會現象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性別問題對事業的挑戰特別具有挑戰意味。男人覺得他們很難充分把時間分配到工作、家庭和休息三方麵;女性則在家務需求和工作需求的協調方麵感到困擾。凡是在這兩方麵能找到平衡的人,似乎都做到了以下幾點:
重視內心指導。
欣然體驗做一個男人或女人。
對長期負擔甚於承諾。
避免受社會風尚所左右。
就其需要希望和需要尋求深度滿足。
承認自己需要依賴別人。
事實上很少人能夠完全漠視性別問題——用人單位在用人態度上通常歧視女性,並且在行動上,男性雇員也歧視女性。每個人都必須找出自己的欲望,以便充分發揮自己的性別特色,並使自己獲取事業上的成功。
擇業的局限性還表現一個人的年齡上。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傑出的人物之外,每個從業者都受到年齡的限製。
一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步學習、操作和休閑。這三個階段沒有真正的前後之分,從某些角度來說,把這三個階段融合起來,反而更為客觀。事實上,有少數人是在一般認定從事事業的年齡之後,才開始事業的重要階段。
曾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他四十歲之後才開始把繪畫當做有益的消遣。曾任美國總統的裏根是七十歲後才當上美國總統的。
當然這兩位是特殊事例,一般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是不能和他們相提並論。歲月就好比是金錢投資,所以每個不珍惜時光的人,都應該捫心自問:“我的時間應該怎樣投資,才能獲得最大的回報。”年齡對於年長的人來說,越加顯得重要;而對於高齡人來說,年齡就是最最重要的因素了。
有一位目睹過不少拓展事業的事例的老人說:“年齡是一切。”在大部分正式的事業中,一個人怎樣獲得機遇,就要看這個人能否投入、能否突破。這就好比站在移動的通道上,你可以一下一下移動,但當你再回頭時,機會已經跑掉了。你如果幸運,得以看見一個新機會,但機會終究會終結。這一番表述可能比較抽象,這裏可以用一個醫學上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一個人到了中年,實在不可能再接受訓練成為一名醫生——除非他已有了若幹醫學背景。
四、人生的最關鍵時刻
人生的最關鍵時刻究竟是什麼時候,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來看一則故事:,美國企業界巨頭——洛克菲勒家族迎來了它的第三代成員,作為父親,他是怎樣教育兒女的?小約翰·戴·洛克菲勒是一位注重父親責任和特權的人。他的一個朋友曾警告說:“任何人若有你這樣多的錢財和五個兒子,就有權利指望家裏至少有四隻黑羊(暗指敗家子)”。小約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自己承認,幾乎沒有一天,他和洛克菲勒夫人不在兒女如何成型的問題上擔心受怕。說到底,他們是第三代洛克菲勒,當時流行的格言是:“富到窮,三代中”。在另一意義上,他覺得這是真正考驗自己的才能之處。在培養兒女,尤其是培養五個兒子方麵,將更多地依賴他作為父親的作用,當然還有愛妻阿比的協助和合作。宗教感滲透著洛克菲勒一家的日常氣氛。不論住在紐約市的五十四街,或者周末和假日住在波坎鐵柯山,也不論去緬因州度夏,這個家庭總少不了晨禱、禮拜。主日是每一個人:父母、兒女和家務助手都遵奉的休息日和精神交流的日子。直到納爾遜長到十幾歲,父親從來不放鬆種種規矩,主日禁止娛樂消遣,尤其禁止打網球。浸禮會教派所禁止的吸煙、飲酒和其他一切罪惡,在洛克菲勒家庭裏是嚴行禁止的。從學習聽懂別人說話的時候起,對經就成為男孩生活的一部分。父親愛他們,孩子們是決無懷疑的。聖經教訓他們,“對主所愛的人,你糾正他;加工廠甚至像父親對自己所喜歡的兒子一樣。”幾乎沒有一天父親沒有“糾正”他們的機會。眼睛沿餐桌一掃,尖叫一聲誰的名字,通常就足以製止犯錯誤的人。但是最重要的,父親每一次譴責都是必須要記住的事情。洛克菲勒先生認為,當父親的任務是花盡量多的時間教訓他們,始終作為一位父親,決不作為一個相互平等的人或一個夥伴。對每一個兒女,在他們七八歲時,依其成熟程度而定,灌輸金錢這一主題。你自己掌握的錢,隨你的意願去處理。但是金錢並不僅僅意味著立即花用的東西。假使你要一樣比你一周津貼還貴的特殊東西,你必須節約到有足夠的錢去買這件特殊東西。所以你不得不節省一些津貼。但那時候若有人比你更需要這筆錢時,你還必須施舍這些錢。洛家的津貼開始是每周三角。他讓每一個兒女知道,他指望在這三角錢中他(或她)要“既花用又儲蓄和施舍”。多少呢?雖不強迫你這樣做,卻暗示你每周儲蓄一角,捐給教堂一角,花用一角。還有一個附帶條件。
因為金錢實際上隻是一項工具,能夠用它做許多事,能用得適當,也可用得不適當。父親每周檢查,看巴布斯、約翰或納爾遜在如何處理錢。因此,每個孩子在領到津貼的同時還會得到一個小帳本,他們必須在這上麵記載自己是怎樣處理津貼的。每分鍾都必須說出用途和寫明日期,每項開支都必須作出解釋,如果帳目記得好,就能指望增加他們的津貼。津貼隨年齡而增加:十一二歲時每周約一元,十五歲時二元上下。可是在一元這條線上,父親就指望每個孩子能對處理津貼交待清楚。因此實行獎懲製度。如果記帳正確,處理得當,下周的津貼就增為一元零五分,而且以後每周五分。否則,津貼就相應下降為九角五分,隨後九角和八角五分。每星期六早餐之後,每個孩子——巴布斯、約翰、納爾遜、勞倫斯、溫斯洛普和戴維——一個一個排隊走進父親的辦公室,接著就嚴格核對帳目和發放下周的津貼。從童年時代到離家上大學,津貼一筆接一筆,帳本一本接一本連下去,一直繼續到參加工作,掙得收入為止。隻要他們接受父親的錢,他們就得載明用途。例如,給過納爾遜一筆數目很大的結婚禮金去周遊世界,可是他必須同時攜帶一本黑色小帳本。洛克菲勒家的兒女必然懂得金錢的價值。從一開始。他們的津貼就比他們當時需要的少。蓄意使他們處於經濟壓力之下。獲取更多錢的唯一方法是掙得這筆錢。家庭雜務總是有的,波坎鐵柯山的莊園和緬因州的產業上有許多事可幹:逮到走廊上的蒼蠅每一百隻可得一角錢,捉住閣樓上的耗子每隻可得五分錢,背柴火、剁柴火和拔草都可以得到錢。家庭雜務決不是逼著他們幹的。經濟壓力起著充分的作用。納爾遜和勞倫斯,當時一個九歲,一個七歲,就樂於取得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皮鞋每雙五分,長統靴每雙一角。小洛克菲勒在看到孩子們做家務掙錢時是非常高興的。
這表明他的孩子在發展一種自給自足的觀念。他特別要求他們幹並不喜歡的事情。他相信,那有助於訓練一個人妥善處理生活中困難的意誌和決心。“今天許多孩子有一種傾向,循著最容易的路走,走阻力最小的路線。可是人們不可能完全過這樣的生活。孩子以後怎麼能知道如何避免做不應當做的事?一個混亂的頭腦是未經訓練的頭腦。”他堅信這一點。當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物資不足和定量供應的時候,洛克菲勒家就轉向戰時經濟。所有的孩子都忘不掉廚房裏的那排玻璃杯,這些玻璃杯上麵小心地貼著每個人的名字,裏麵裝著他這一周的配給糖。必須為孩子們烤一塊蛋糕或甜餡餅的時候,就從他們各人的玻璃杯裏取出等量的食糖幹這件聯合事業。他們的父母對配給製是十分嚴格的:國家製定的限額必須由全體人民分擔。對於到星期四就已經用完食糖配額的人,毫無例外地須等到下星期一再分。那年在波坎鐵柯山,孩子們開始辦“勝利”菜園,種萵苣、黃瓜、西葫蘆和南瓜。戴維還太小不能參加,可是其他孩子都因出售自己的產品而感到極大的喜悅。小約翰按時價向六歲的溫斯洛普買他種的南瓜,但是三個大男孩卻把他們的產品用兒童車推到市場上去,賣給當地的食品雜貨店。勝利菜園經營了兩年,隨後納爾遜和勞倫斯分出去經營獲利更多的養兔事業。他們買進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的“兔媽媽和兔爸爸”,把它們繁殖的後代賣給研究所,獲取他們所認為的“淨利”。自給自足是父母訓練孩子們的目標。孩子們懂得了怎樣為自己做一些事。諸如,教每個孩子怎樣整理出門用的旅行箱,怎樣折疊褲子和上衣使它們不出現皺紋。教男孩們縫補衣服,而且是父親教。這樣,他們長大後就會相信烹調和縫紉之類的事不一定僅是婦女的工作。這些家教將會留在他們心裏。在幾乎半個世紀之後,在競選美國總統時,納爾遜竟使坐在他競選飛機裏的工作人員大吃一驚,當時他褲子的後縫裂開了。這位家財億萬、爭取共和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的人物,旅行針線包裏找出針線,自己動手縫補褲子。男孩們長大到雖以處理照相機時,父親就和他們訂下合同:凡是他們照每張好照片,他都將付給膠卷錢和衝洗費。發現父親喜愛和收買風景照片後,孩子們就開始在森林裏學習拍攝照片。父親解釋他曾怎樣安排在波坎鐵柯山和海豹港產業的小徑上散步、騎馬和趕車。目的在於維護四周環境的自然美,盡可能少更動上帝的構圖,鋪設一條小徑或大道,讓觀賞者看到他四周最美的景色。再往後,當男孩們長得更大時,簡單的遠足擴大為深入原始森林的背包旅行,一口氣走四五晝夜。孩子們學會了紮營和自衛的本領。進而開始吸收父親對大自然的深厚持久的愛。歲月流逝,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事後看來,洛克菲勒第三代在各方麵都繼承到了比金錢更多的東西。依賴心理是每個人獲得幸福與成功的大敵,試想如果一個人遇事就去找別人拿主意,而不是獨立自主地去發展自己的事業,那麼成功的希望就會非常渺茫,因為別人不會永遠幫助你。真正生活的實質在於獨立。或許你非常害怕衝出依賴關係,但如果問問你在精神上依賴的那些人,就會驚奇地發現,他們最欽佩的,正是那些敢於獨立思考、獨立行事的人。你要是獨立了,別人就會尊重你,特別是那些拚命要支配你的人會更敬佩你。依賴關係好比鳥巢,在這裏哺育雛鳥再好不過。不過,鳥兒大了總要飛走,而飛離鳥巢去獨立生活才是真正美好的。不僅飛走的小鳥會幸福,看著它飛去的母親也會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