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帶有十二生肖字及其對應幹支字樣的地名郵戳。這部分的郵戳很多,全國各地都有,不僅十二生肖一個不缺,子午卯酉說得出來,甚至可以用地名從頭到尾地組合某一種生肖動物,用地名給某一種生肖動物裝飾不同的顏色,用地名任意串編出包含各種生肖動物的成語、詩歌或對聯。但嚴格說來,這些地名郵戳與生肖並無關聯,而是來源於曆史傳說或自然地貌等。如,湖北漢川有馬口鎮,明嘉靖《漢陽府誌》載,東漢建安三年(198)關羽在此係馬休息,故名係馬口,簡稱馬口。廣東東莞有虎門鎮,相傳獅子洋中有兩小島,分別叫大虎和小虎,把守出入廣州門戶,故曰虎門。雲南紅河有甲寅鎮,原名加依(哈尼語),為古代建村人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瓦渣土司官衙遷此,借諧音更名甲寅。再如,山東金鄉的羊山鎮,是因緊靠一座形似臥羊的羊山而得名。江蘇泗洪的龍集鎮,是地處崗嶺如臥龍而得名。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像這樣帶有生肖字的地名郵戳,估計全國有上千種。收集、整理和研究此類戳記,雖然不等同於實際存在的生肖郵戳,但也郵趣橫生。

四、幹支代號郵戳

幹支代號郵戳是以天幹、地支文字表示郵局不同業務部門的郵政日戳,即以幹支代字,代指不同郵政業務部門。從生肖郵品的角度看,幹支代號戳與幹支戳有同有異,共同點是它們都包含與生肖密切相關的幹支文字;相異點是幹支在郵戳中的應用不同——幹支戳是以幹支紀年,幹支代號戳是以幹支代表郵局內部機構。幹支代號戳與幹支戳一樣,均以郵政曆史研究為基礎,是重要性強的收集對象。

幹支代號戳僅見於中國內地和台灣地區。在郵政日戳上使用幹支代字,最早在清末。1911年2月24日清郵政供應處明令規定繁要局地名之下,加刻幹支代表局內部門,中文數字代表支局編號。此前,實際各地已自行在郵戳中嵌入幹支代稱內部機構。民國時期,承舊製繼續以幹支編號代表郵局內部部門。1949年新中國誕生初期,基本沿用原中華郵政日戳樣式,隻是將其戳麵英文地名改換了,其中有部分使用幹支代字。1957年1月起,我國郵政日戳實行變更,規定統一式樣為單圈雙月牙腰框圓形;一般局所日戳直徑25毫米,少數民族地區和國際業務日戳直徑30毫米;戳麵漢字用仿宋體。同時規定,郵局內部生產機構日戳用幹支代字區別。以天幹文字代表的業務部門為:甲——營業(科或股,下同),乙——彙兌,丙——函件分揀,丁——包裹,戊——印刷品,己——投遞,庚——郵件轉運,辛——市內交換,壬——郵件轉運交換,癸——報刊發行推廣。其他科股的代字不作統一規定,由各局自行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文字編定應用。

幹支文字的位置,通常在郵戳下半環或下月牙中,排列方式沒有一定之規,變化多端。有的排在地、局名中,有的隻有幹支字樣。有的加括號,有的無括號。有的附帶數字編號,有的沒編號。還有的與業務部門簡稱組合,或排在腰框(字釘槽)和上半部,但這類戳式很少見。

幹支代號戳在實際使用中,並不一定嚴格,互相代用的情況很普遍。由於營業部門的日戳使用頻繁,或因用得多而損壞,所以,常見其他各業務部門的日戳在營業單位使用。如,本該用“甲”字或“丙”字戳蓋銷郵票的平常信函,卻蓋上了包裹(丁)、彙兌(乙)、印刷品(戊)用戳,甚至電信、郵儲日戳。

1985年7月,中國郵政日戳實行第三次變更。此次更新,郵戳基本樣式沒有變化,但規定郵政內部生產機構日戳使用單位簡稱表示,不再采用幹支代字的方式,幹支代號戳自此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