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腰”上的千年古寺
錦石岩寺已創建900多年,而在這900多年中,隻有名副其實的物是人非。錦石岩寺是建在水平岩洞群上,這裏有連續四個大型的水平風化型洞穴和若幹小洞穴,殿設在水平岩洞內,洞成一線,又多是淺洞,殿的整體布局就和我國傳統的寺廟布局大為不同,它是依洞就勢的石窟殿。殿間有出米洞,在貼崖的內門以裏,傳說頗多,所聞有三個版本,其中兩個版本是警示貪婪的,一個版本與洞內的龍鱗片石有關,也可以說是從龍鱗片石引發出來的吧,那是一條長達數丈的彎彎曲曲的石紋,魚鱗狀,青苔色。這是一種被風化出來的小型蜂窩群。丹霞蜂窩有大有小,有極薄層的凹片狀風化剝落,有粒狀或粉狀的風化剝落,顏色也不盡一致,各有各的形態,在丹霞岩壁上自成一道道迷人的景觀,隻是這微弱的景觀在大氣磅礴的錦石岩崖中易被人忽略不見。錦石岩寺是建在雄崖之腰上的古寺,上望危崖高聳,天壁直削,下望懸崖抵穀,深壑雄莽,而上下之崖紅得豪壯,像通天連地的赤壁巨嶂。
一線天峽穀地形學名叫巷穀,它是流水順著斷層或垂直裂縫下切侵蝕而成。下切水源充足,狹窄的巷穀會慢慢變成“寬街”,水源不足,就隻能為巷了。從錦石岩寺向回走的山徑有一條分支是通向名叫百丈峽的一線天的,出一線天後是山形豐富的丹霞地貌景觀,望下去或轉身回望都有回腸蕩氣的感覺。再向下走有殘破的巷穀,也稱一線天,隻不過一線天前要加個老字。進巷穀的赤崖巨壁上滿長翠色的青苔,依巷向前走不遠便見低矮下去的殘缺巷穀,矮巷穀一側堆積疊落著下錯的岩塊,幽幽的矮巷穀下滲透出濃濃的神秘色彩。
別傳禪寺是丹霞山中的大佛寺,這裏地勢平闊,從通天峽下雲崖梯,以為到這裏就到了平地曠野,豈不知這裏也僅是山腰。別傳禪寺舊山門外的赤壁是摩崖石刻的富集地,彤紅的“丹霞”兩個醒目大字,“海航慈航”下的一壁長書。它有可能是丹霞山開山祖的紀實文學。“紅塵不到”“赤城千仞”“禪林第一”的崖刻巨匾,不僅彰顯著丹霞山宗教文化曾經抵達的輝煌,也為赤壁丹霞的天然大彩添了厚重深濃的一筆。
我迷上了在丹霞山中尋找奇異洞穴,看渥丹奇景。草懸岩的如蟒般彎弧狀長壁,晚秀岩的崩落巨石,偏平凹洞內的石上步踏和殘留屋牆,都讓我流連,而距離別傳禪寺不遠的福音峽崩塌巷穀更讓我感慨萬端。從觀日台下到福音峽,可以從大斜壁上看到層層的水蝕地貌,仿佛地殼變遷中的丹霞抬升過程就在眼前發生,站在天然雙喜字下向翔龍湖方向望,可望到懸壁腰間的道教宮觀,觀的曆史不知是長是短,但氣勢和神韻卻與錦石岩寺一樣動人心弦。
丹霞山,大自然雕塑師造就的曠古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