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色貌雙絕的自然奇觀
攬勝天下
作者:侯朝陽
傳奇“紅山”色貌雙絕
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的丹霞山,素有“中國紅石公園”之稱,是國內極具誘惑力的神秘名山,僅那些紅色的怪異的山體就是一部總也讀不窮參不透的天書。它是一部大自然的亙古傳奇!
丹霞山千差萬別的峰林峰叢讓人迷醉。有的像僧帽,有的像書童,有的像寶塔,有的像玉柱;有塊麵大的,有孤直的,有連體的,有似連非連彼此呼應的。大的山體中,深切出一條又一條峽穀,峽穀中河水環曲奔流,這水,以秀麗靈動詮釋億萬年間朝夕相偎相依的巨岩危崖的險峻雄奇,讓霸王的豪邁中平添婉約的詩韻。在山裏轉,怪異的山貌更多,蜂窩洞、魚鱗片岩洞、雲洞、雪洞、穿洞、石壺、石槽、鍾乳洞、天生橋、巷穀等等,最大量最令人著迷的則是曬布岩和赤壁。
丹霞山是奇山,更是色貌雙絕的奇山。日出時,萬峰納日把丹霞地貌的奇與色推到極致。怎奈,等了多日還是霧雨天氣。沮喪,但並不是深深的缺憾。
濃陰扉雨中的丹霞山也是能深刻體驗丹霞色貌的。從丹霞山長老峰登山上行,有路通到錦石岩。沿路的標識牌讓我感慨,那是遊山線路指示牌、景觀標識牌,也是科普知識宣傳牌,它們告訴我,長老峰到寶珠峰的遊山線不僅是美景觀賞線、丹霞山文化旅遊線,更是科普考察線,隻要有心,既關注丹霞景觀,又關注每處景觀的牌示,那麼你就能同時得到地質的、人文的、曆史的多種知識,且更能強烈地感受到異形異貌的丹霞奇色。
在考察線上感受丹霞傳奇
不是科普的提示,不會注意到岩塊錯落的岩景,那岩景險些就擦身而過了。這裏的錯落是地質學上的概念,不是文學的概念,指的是被水流把底部掏空了的懸崖有岩塊與整個崖體斷開下落,但落既沒有落到翻轉的程度,也沒有落到破碎的程度,隻上下錯開而已。到夢覺關就大不相同了,那裏是蜂窩套蜂窩的大蜂窩洞群,形貌具有強烈的震撼力,人文上也有時間的刻痕,最大的蜂窩洞壁上,鐫刻著夢覺關三個大字,下側還有兩則題刻,和夢覺關之名一樣誘人揣度。不遠處是一孔崩積岩洞。崩積也是地質學上的名詞,指的是岩塊崩塌了,疊壓在一起。崩積洞是崩塌的岩塊疊置成了洞穴。這孔崩積洞穴開口很大,和任何大山裏的山洞一樣透著神秘。景觀也好,下麵是洞,上麵是紅色的山崖,中間綠林纏腰,秀美如畫,鑽進洞去,神秘的牽引有了更為神秘的結果,崩積洞穿透了石牆,從石牆底部通過去,而穿透石牆現象隻有在漫長年代的侵蝕作用下才能出現,這是條崩積和侵蝕作用合為一體的洞穴,是複合型洞穴,而當你知道,洞的另一頭出口處在一線天時,那種神奇感就更濃烈了,窄窄的峽穀中,一陡直的高崖下,竟然有洞連通外界。
龍泉岩是早已被開發的丹霞地貌中很有特色的一種,有凹進的水平崩積洞,有細軟的泥質岩夾層形成的隔水層外滲地下水而成泉。此處景觀有雅譽:“浸碧浮金”。被風化的軟岩額壁上線刻出“噴玉泉”、“仁山”諸字,石槽外圍砌著紅岩欄板和望柱,碧水池中養著紅色的錦魚。它怎麼看都是景,頗引遊人流連駐足。順山道再向裏走,走到錦岩寺門外,丹霞雄壁的氣勢撲麵而來,貼身的摩天陡崖外傾成半廊,紅色岩塊鋪成的長徑盡頭臥著一塊刻著佛字的大石,遊人在崖下顯得卑微而渺小。從佛字岩旁下階,是一條貼崖的平闊小廣場,從小廣場上回望巨岩赤壁,更見雄勝、豪壯、磅礴。再看說明牌,此處卻是垂直節理與高危岩塊。高高的雄厚大岩石已與山體斷開,其間有一條斷線,斷而未離又未錯位,這種斷裂叫節理,斷裂麵是上下齊直的,故而稱其為垂直節理。外側的大岩塊底部的軟岩層被風化凹進了,地麵的支撐麵已縮小,一旦在進一步風化中失去平衡,就可能發生崩塌,裂石岩後麵的斷麵崖壁就要露出來。這種崩塌發生之日就是新的懸崖誕生之時,而這麵斷裂大岩塊什麼時候崩塌,隻有時間才能說話,它獨掌話語權。必然要發生崩塌而不知何時才會崩塌的半懸大岩塊就是高危岩塊,高危岩塊下之旁之周邊的遊人的觀賞熱情不能詮釋為對岩塊高危的麻木,隻能表明自然和人類,不在同一時間語係上,人世間的變化以秒以時以年計,而大自然的一次變遷,則不知有多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