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下來,宋岩深感自己的幸運,她認為在職場上取得的成績,除了自己的踏實肯幹,更離不開的是幾位“貴人”的熱心幫助。因此,她從心底裏感激這幾位職場“貴人”。
在中學時代的一篇古文裏有這樣一句話:“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針對這一不爭的事實,我們一定要懂得“發掘”貴人,合理“使用”貴人的道理。
一位研究心理學的美國教授曾做過一個研究,他采訪了2000位百萬富翁,結果發現,這些百萬富翁的共同特點是擁有龐大的人際關係網,他們可以辨別出所認識的人中對自己有利的人,或是在將來能夠提拔自己的人。當遇到在將來有可能提拔自己的人麵前,他們就會盡力來表現自己的才華,使這些“貴人”一下子記住自己。
從這項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在一個人的成長路上,能否找到自己的貴人,將會有天壤之別。
當然,光有貴人的扶持還遠遠不夠。要想讓自己混得好,吃得開,還必須學會與人合作。
關於這一點,我們先來看一則寓言故事:
兩個快被餓暈的窮人,遇到一位善良的老人,老人給了他們每人一根魚竿和一簍魚。拿到各自的東西後,兩個窮人就分道揚鑣了。得到漁竿的那個人忍受著饑餓,向海邊走去。在走了漫長的路之後,終於到達了海邊,但是他的力氣也被耗完了,握著魚竿離開了人世。另一個得到一簍魚的窮人非常高興,他迫不及待地找來木棍,點著了火烤起魚來。烤熟後,他就痛痛快快地吃起來。可是兩天過後,他把所有的魚都吃完了。再一次麵臨沒有食物吃的困境,這個人最後隻得抱著空空的魚簍奔向了“天堂”。
此後,又有兩個饑餓的窮人得到了這位老人的饋贈,但他們沒有像之前的那兩個人那樣立即分開,而是坐下來商議了一番,最後決定兩個人結伴而行,一起去尋找大海。在路上,他們每天分享一條魚,互相攙扶著行走,等將最後一條魚吃完的時候,大海已經在他們眼前了。此後,他們結伴而行,一起以捕魚為生,最後兩個人都娶妻生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從這則故事中不難看出,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隻有團結寫作,才能度過難過,成就自己。在職場同樣如此,一個不會團結他人,喜歡做“獨行俠”的人,就算再聰明,終會有一天被困難所擊敗,擁有大智慧的員工總是會集合同事、領導的力量,然後借助他們的力量走向成功。
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取決於個人技能,而85%取決於人際關係。兩者的關係就像機遇與才華的關係,假如沒有機遇,即便有再高的才華也無從施展,就像一粒飽滿的種子落到沙漠裏,就永遠不會發芽。但是假如遇到肥沃的土壤,就會很快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無論在什麼樣的企業,都需要每個員工擁有團隊精神,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團結合作,用最大的力量達成既定的目標。“獨行俠”式的員工,雖然往往能力突出,但由於不善於合作,在職場中也總是寸步難行。
團隊合作是一家公司成功的保障,也是個人成功的前提,即使你是一位天才,如果缺乏團隊精神,也不會受到公司的重視。
有人說“要想一滴水永不幹涸,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它放入大海。”我們隻有融入整個團隊,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8.不為生活而討好別人
【厚道經】
當我們主動討好別人的時候,就很容易失去自己。與其辛辛苦苦地討好別人,還不如先“討好”自己,依據自己的內心去做人做事。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要善於忍耐,為了自己生活的平靜要學會和別人“說話”。但是,討好和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如果一味地討好別人,無原則地忍耐別人,那麼最終的結果可能與初衷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