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董宣卻說:“陛下,請您先不要責備我。等我把話說完之後,就算是馬上死在陛下麵前,我也心甘情願。”
光武帝問:“你想說什麼話?”
董宣說:“皇上是一位明君,自然知道法令的重要性。如果法令隻約束臣民,對皇親國戚卻沒有約束力的話,國家還成什麼樣子?現在公主的家奴行凶殺人,如果不處決他,怎麼能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啊!”
董宣說完就向宮內的柱子撞去,等到被內侍攔住的時候,董宣已經血流滿麵了。
光武帝覺得董宣說的對,但為了顧全公主的麵子,就讓董宣給公主磕個頭道個歉。但是董宣卻不買賬,死都不願意磕頭。
這時,內侍就按住董宣的頭,想強製讓他磕頭。但是卻奈何不了董宣,內侍隻得說:“他的脖子太硬,我們按不下去!”
光武帝隻是笑笑,就讓內侍把董宣拉了出去。
最後,光武帝不僅沒有治董宣的罪,反而賞給他了三十萬錢作為獎勵。“強項令”董宣也從此名垂青史。
不畏懼強權,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這是董宣堅守自己氣節的表現。董宣不是不知道得罪公主就是得罪皇上,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為了堅守自己的氣節,董宣硬是敢於直抒己見,甚至不惜一死。結果,董宣的“硬脖子”反而讓他得到了光武帝的器重。因為光武帝也深知,堅守氣節是一種可貴的品質,董宣這個“強項令”絕對是個不可多得的忠臣。
誠然,做人要厚道,而厚道卻離不開正直。如果一個人沒有了正直為人的基本品行,那麼他就會毫無原則地背離事實,做出一時損人利己的事來。而隻有具備正直為人的高尚品行,才能堅守原則,尊重事實依據。這樣的人也才能夠讓人心服口服,倍加信賴。
2.厚道人不好做,最難就在“敢吃虧”
【厚道經】
一毛不拔、斤斤計較,隻會堵死自己的人生路。厚道之人不好做,難就難在於敢吃虧。接受吃虧的現實,知道什麼樣的虧應該吃,什麼樣的虧不必計較,才是厚道的真意。
如果我們縱覽曆史,就會發現,很多人都吃過虧,而且吃虧之後還不在意,反而把自己的人生走得更加好了。吃虧是福,接受吃虧的現實,是一種大度的表現。當然小虧能吃,因為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免得今後犯更大的錯誤;但是,大虧不能吃,吃了大虧之後,我們很有可能會一蹶不振,喪失掉走下去的決心。
厚道人不好做,最難就在“敢吃虧”上。吃虧隻是暫時性的,吃虧並不說明我們傻,而是說明我們能放能收,能屈能伸.對吃虧的事情一笑而過,體現的是一種襟懷,著名畫家書法家曾經就曾寫過“吃虧是福”的四字條幅,其中之意也不難理解:做人要能吃得了虧;過於計較個人得失,反而會舍本逐末,丟掉應有的幸福。
人活著就要坦坦蕩蕩,吃虧隻是讓我們從另外一個層麵認識自己。能夠吃虧的人,往往內心是簡單而淡然的。他們不沉陷於是非紛爭中斤斤計較,不局限在狹隘的自我思維中。這體現的不僅是一種風度和品質,更是一種大智慧的超越。
被譽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善於“養生”,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詩、書、畫藝術精湛,號稱三絕。由於他在創作過程中能把詩、書、畫三者巧妙結合,獨創一格,從而達到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境界。這使他精神上有所寄托,豁達而開朗。
但這一切,都是在他官場“吃虧”後的“福氣”。年輕做官時,他愛護百姓,因為在災荒之年為災民請求賑濟而觸犯了上司,最後被罷官回鄉。但是鄭板橋並沒有憂鬱沮喪,也不為官場失意而鬱悶不樂,而是騎著毛驢悠然回到故鄉。從此專注於詩、書、畫,安然幸福地過著晚年的生活。
鄭板橋可謂是一生坎坷,但他始終以樂觀的姿態去麵對生活。他寫過兩條著名的字幅,就是流傳至今的“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這兩條字幅含有深刻的哲理。憑借這種達觀大度的心態和大智若愚的智慧,鄭板橋不但長壽,而且留下了傳世美名。
“吃虧”與“不公平”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裏。朋友之間有時會“吃虧”,同事之間有時會“不公平”。如果以一種達觀的姿態去看待所謂的“吃虧”和“不公平”,那麼就會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這也是創造未來的一個重要保證。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麵對個人名譽的得失時,曾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我每讀一遍對我的指責,就做出相應的辯解,那我還不如辭職算了。如果事實證明我是正確的,那些反對意見就會不攻自破;如果事實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有十位天使說我是正確的也無濟於事。”
厚道的人不會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他們知道,在生活和工作中,收獲與付出相伴而行,卻不可能次次相等。有得也有失,既不會有全得,也不會是全失,而是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吃虧則是收獲與付出之間的平衡,得與失中的理性。如何真正領會其中的含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品味,在工作中體會。
很多人麵總是不願意吃虧,總想著得到,但是如果沒有付出,哪會有回報?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吃虧的過程,我們要做的就是正視吃虧,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好自己,才能把厚道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