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論引導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1 / 3)

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論引導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

信息化研究

作者:沈芸 梁豐 王遵義 翁時鋒

群體性事件是指部分人群為了表達對某個共同事件或某種共同利益的訴求,臨時聚集實行違反法律法規和社會規範行為的突發性事件。論壇、博客、微博等互聯網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給世界各國的社會秩序帶來巨大的衝擊,特別是在中東和歐洲各國的社會動蕩中起了重大的發起、擴散和推動作用。當現實社會中的矛盾延伸到網絡上的虛擬社會中時,由於虛擬社會的開放性、跨地域性、自由性和互動性等特點,會以乘數效應反作用於現實社會。目前我國對互聯網媒體的研究剛剛起步,缺乏對虛擬社會管理的經驗。一方麵,要建立完善的基於社會媒體的社會管理的輿情監管平台,用於識別敏感人物節點及其關係密切的社會人群,探測、追蹤敏感話題,實現對敏感人物節點及其關聯的人群階段和敏感事件的有效監管。另一方麵,單純的從嚴監管既犧牲用戶體驗,又可能反而激化矛盾,因此長期來看必須將對社會媒體的監管方式變“堵”為“疏”,通過網絡引導輿論,借助網絡和網民的力量發現事實,鼓勵參與事件的調查,緩解網絡輿情,增強政府公信力,使網絡媒體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潤滑劑。本研究提出一個智能化、自動化、實用、便捷的群體性事件網絡輿論引導方法,通過輿情公共服務平台服務,提供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論引導服務。

一、背景

群體性事件是指部分人群為了表達對某個共同事件或某種共同利益的訴求,臨時聚集實行違反法律法規和社會規範行為的突發性事件。2009和2011年《社會藍皮書》指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上進入了社會矛盾多發時期,群體性事件已成為對社會穩定和諧程度影響最大的五個問題之一。

論壇、博客、微博等互聯網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給世界各國的社會秩序帶來巨大的衝擊,特別是在中東和歐洲各國的社會動蕩中起了重大的發起、擴散和推動作用。當現實社會中的矛盾延伸到網絡上的虛擬社會中時,由於虛擬社會的開放性、跨地域性、自由性和互動性等特點,會以乘數效應反作用於現實社會。目前我國對互聯網媒體的研究剛剛起步,缺乏對虛擬社會管理的經驗。一方麵,要建立完善的基於社會媒體的社會管理的輿情監管平台,用於識別敏感人物節點及其關係密切的社會人群,探測、追蹤敏感話題,實現對敏感人物節點及其關聯的人群階段和敏感事件的有效監管。另一方麵,單純的從嚴監管既犧牲用戶體驗,又可能反而激化矛盾,因此長期來看必須將對社會媒體的監管方式變“堵”為“疏”,通過網絡引導輿論,借助網絡和網民的力量發現事實,鼓勵參與事件的調查,緩解網絡輿情,增強政府公信力,使網絡媒體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潤滑劑。

互聯網信息監測經曆了通用搜索引擎、垂直搜索引擎和輿情係統三個發展階段。搜索引擎在朝越來越細分,越來越有針對性,越能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方向發展。

無論通用和垂直搜索引擎都不能滿足網絡輿情監測的要求:通用搜索引擎更新速度慢、數據采集格式化程度低、結果表現雜亂,而且對一些複雜格式網頁采集失效,因此不能覆蓋龐大的網絡暗區;垂直搜索引擎則過於注重行業性,更新慢、格式化程度同樣很低。

理想的網絡輿情監測係統是一個個性化、實時、可管理的高質量網絡信息獲取係統,具有以下的功能:

(1)采集範圍可配置,可以用戶定製;

(2)支持對複雜網頁信息的采集,例如,動態網頁的采集;

(3)網頁信息的嚴格格式化采集,例如,對於論壇文章,要采集到標題、內容、作者、回複數、閱讀數、發文時間等信息;

(4)內容采集具有很好的實時性,例如,定點采集至少可以到小時量級;

(5)高標準的數據過濾功能,對數據做過濾、歸類整理;

(6)數據分析技術要求高,具有統計彙總、預警、熱點發現等功能;

(7)商業模式上,數據和服務不必向公眾開放,隻供特定簽約付費的用戶使用。

目前,我國不少省(市)區的管理部門都先後建設了網絡輿情監管係統,在使用過程中,現有係統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1)技術路線的片麵性:一種是單純提供軟硬件係統,寄希望於完全的自動搜索和數據分析方案,而忽略服務體係的構架,其技術難度極大,涉及計算機搜索引擎(網絡爬蟲)、數據庫、數據挖掘、機器學習以及軟件工程等多個研究領域,目前還沒有一個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另一種則是完全依賴於人工搜索的手工作坊式商業模式,這種模式雖然用戶的針對性很強,但是效率低下、監測範圍小、更新慢,難以大規模推廣和應用。

(2)硬件設施和計算能力的大量重複建設:目前的輿情係統基本上是為了滿足單個單位或者部門的需求,是小規模計算係統;一方麵,單個係統因計算能力有限(一般是幾台、幾十台服務器,百量級服務器規模較為少見),因此覆蓋範圍和掃描頻率等關鍵指標上不一定能滿足所需部門的全部需求;另方麵各單位分別實施獨立的輿情係統造成了極大的設備和人力資源浪費;此外,由於多數係統沒有利用雲計算和分布式計算的構架體係,係統規模、容量不能得到突破性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