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5年遼寧省信息社會發展報告(2 / 2)

2.與經濟發展基本保持同步。從信息社會四大特征來看,信息社會發展水平屬於第一梯隊的大連和第二梯隊的沈陽在信息經濟、網絡社會、在線政府和數字生活的發展中都處於遼寧省領先行列,盤錦和本溪的在線政府建設稍稍落後一些;信息社會發展水平屬於第三梯隊的幾個城市處於全省中遊水平,鞍山和撫順的在線政府建設表現突出,指數排名較靠前;屬於第四梯隊的葫蘆島、鐵嶺和朝陽,受經濟發展水平製約,信息社會發展水平不高。

三、遼寧信息社會建設實踐與經驗

(一) 取得的成效及推進方向

近年來,遼寧省在推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推動器、轉換器的作用,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工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政府信息化等方麵成效顯著。

推進工業信息化建設,為產業轉型升級加油助力。2014年7月,遼寧省政府出台《關於促進當前經濟穩增長十五條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調整財政專項資金結構,擴大範圍用於支持發展信息產業、實施兩化融合、企業新產品(新技術)開發等項目建設。重新修訂的《遼寧省企業技術改造貸款財政貼息資金管理辦法》也明確“重點支持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項目”,兩化融合項目可按評估後投資額的20%補助資金。同時,遼寧省加大了對智能裝備製造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推進具有技術研發、產品檢測、信息谘詢和產業鏈協同等功能的公共服務管理平台建設,提升產業集群兩化融合整體水平。

開展農業信息化工作,為農民提供足不出戶的便利服務。2014年5月,農業部下發了《關於推進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的通知》,在遼寧省等10個試點省份開展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通過在行政村建立信息服務站點(益農信息社),搭建互聯網超級服務平台,整合相關資源與村級服務基礎,開展“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培訓服務”等。2015年,遼寧省將在沈陽、大連、丹東、錦州、阜新五個市各選1~2個農業信息化基礎較好的縣開展試點工作。2015年上半年建設益農信息社1000個,下半年實現5個試點市全覆蓋。2016年,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在全省全麵啟動。

加強政府信息化管理,提升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水平。2015年年初,遼寧省政府印發了《關於加強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要求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加強政府網站信息內容管理體係建設,強化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完善政府網站信息內容保障體係,提升政府網站傳播能力,加強政府網站運行支撐體係建設。

(二)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遼寧省信息社會發展水平雖然在全國處於中上遊水平,但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在教育投入、能源利用和信息技術的推廣等方麵還有一定差距。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人口年齡結構。2013年遼寧省財政預算支出教育經費669.5億元,同比下降8.1%,占GDP比重排名全國倒數第二。教育經費支出減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遼寧省教育規模的萎縮。2013年中學和小學的在校人數相比2012年,分別減少了12.5萬人和8.6萬人,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遼寧省人口年齡結構失衡這個本質問題。各地政府應在提高教育財政投入、推進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的同時,關注人口發展趨勢和年齡分布狀況,增強人口意識。

降低能耗水平,提高環境質量。2013年,遼寧省單位GDP能耗為0.848噸標準煤/萬元,排名全國第20位。高能耗加劇了環境汙染程度,未來遼寧應限製能源利用率低下、技術相對落後產業的規模。圍繞能耗較高的重化工業和裝備製造等行業製定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指導路線,支持重點企業加快研發及推廣技術成熟、減排潛力大的節能環保新技術。

普及信息技術,提升服務質量。應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信息通信服務能級,以服務反向刺激信息產品的推廣。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強化涉及個人信息收集、處理等關鍵環節的安全防護和審計內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