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格魯吉亞憑借其獨特的風光和豐富的礦泉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僅2013年就接待外國遊客200多萬人次,這也成為了當地豐厚的經濟收入來源。
不速之客皆是上帝的使者。
——格魯吉亞民諺
格魯吉亞地處歐亞連接帶,受到東西方文明的雙重影響,並形成自身獨特的傳統文化。在這裏,複調聲唱和男子足尖舞享譽世界,四世紀時形成的古格語書寫體係舉世無雙。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稱讚格魯吉亞充滿了藝術細胞。俄國詩人阿赫瑪托娃曾說,“如果格魯吉亞人現在沒有歌唱,那就是準備五分鍾之後歌唱。”2013年8月,在北京舉辦了“格魯吉亞文化日”活動,舞台上格魯吉亞男子手持短劍激烈交鋒,女子婀娜多姿飄逸出場,兩者對比鮮明而又相得益彰,藝術效果令人歎為觀止。
格魯吉亞人民在捍衛獨特傳統的同時,也歡迎外來宗教文化,崇尚包容自由。位於第比利斯市區的老城街道狹窄,卻同時並存建有基督教堂、猶太教堂和清真寺,不同信仰的居民和睦相處可見一斑。今天,屹立在第比利斯聖山上的“祖國母親”雕像一手托捧美酒,一手緊握寶劍,這正是格魯吉亞人民愛憎分明,既熱情好客又堅決捍衛自身利益的鮮明寫照。
中格間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古絲綢之路將兩國緊密聯係在一起,兩國加強合作有著堅實的民意基礎。
——中國駐格魯吉亞大使嶽斌
十九世紀末,廣東人劉峻周遠涉重洋,來到格魯吉亞黑海沿岸城市巴統種植茶樹。他培育出的茶葉產量高、品質優,被當地人稱為“劉茶”。與“劉茶”一同播撒下的還有中格友誼的種子。如今在格魯吉亞不僅建有孔子學院,更有多所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人們學習漢語的熱情空前高漲,漢語誌願者教師在這裏頗受尊重和歡迎。與劉峻周當年不同的是,今天我們前往格魯吉亞不用再遠涉千山萬水,輾轉他國。2011年6月,中國新疆烏魯木齊至第比利斯航線開通,極大方便了兩國民眾往來。在全球化大發展的今天,相信中格友誼之花在兩國人民的嗬護和澆灌下一定會綻放出新的光彩。(本文照片由格魯吉亞攝影師Ramaz Bluashvili拍攝,由作者提供)
(作者為國際問題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