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說話與動作的完美表達
人的動作是受神經支配的,人的喜怒哀樂可以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出來,所以,青年人在說話時可以根據對方的動作和利用自己的動作交流和傳遞各種信息。
(1)頭動
頭動,就是用頭部的活動來傳遞信息,表達內心的情感。在表現形式上,有點頭、搖頭、偏頭、回頭、仰頭、低頭、垂頭七種,所含意思各不相同。在特定的交際環境中,點頭,表示讚同、肯定、鼓勵;搖頭,表示反對、否定、懷疑;偏頭,表示岔移、猶豫、不解;回頭,表示欣賞、拒絕、回避;仰頭,表示景仰、傲慢、堅強;低頭,表示嬌羞、順從、沉思;垂頭,表示無奈、沮喪。
頭是人身體上最突出的部位,其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作用非常明顯。如何動,對說話者來說,是情感的表達;對接受者來說,則可由此獲得信息。唐代詩人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小詩《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沒有奇特想象,沒有華美詞藻,一個“舉頭”,一個“低頭”,就把詩人旅思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舉頭”,觸發了遺思;“低頭”,陷入了沉思。一“舉”一“低”的兩個頭動,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
現代詩人徐誌摩1924年7月隨印度詩人泰戈爾訪問日本,臨別回國時,日本侍女的一個低頭動作,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感到這一低頭,傳遞給他的是無比的溫柔與嬌羞:“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蓮水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日本侍女的動人之處,他感受到的,不是明亮的眼睛、紅潤的嘴唇、雪白的肌膚、纖巧的手臂、婀娜的身姿、豔麗的和服,而單單感受到了奪人心魄的溫柔的低頭。我們今天讀起這首詩時,打開形象思維的窗戶,展開想象的翅膀,也會為那“一低頭”而感觸萬端。
頭動中,以點頭和搖頭最為多見。它們所代表的意義也很寬泛。尤其是點頭,除了前麵所提到的讚同、肯定、鼓勵外,還可表示問候、致意、感謝、滿意、理解、舒暢、表揚、擁護、放心、尊敬、佩服等等。
搖頭雖然在含意上不像點頭那樣十分寬泛,但有時搖頭所指是並不確定的。在雙方交際中,一方被另一方問及某人、某事、某問題時,他要表示反對、否定、拒絕,可以搖頭;而他要表示不知道、回答不了,或者表示此時此地不宜回答、不宜談此事,也可以搖頭。這就需要交流雙方根據現場的情況及自己的經驗去加以判斷了。
(2)手動
手動,就是用手(包括手指、手掌、手臂)的活動來表達情感,傳遞信息。即所謂的手勢。
手動是人的所有動作中運用最頻繁而且表情達意作用最突出的動作。在人的所有形體語,甚至整個輔助手段中,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手動除了孔夫子在《禮記·樂記》中所指出的“言之不足”和“嗟歎之不足”則“手之舞之”外,在不言和不嗟歎的情況下,也常常用到,其表情達意效果甚至超過言之和嗟歎之。
《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婆婆強逼與丈夫焦仲卿分離,悲苦的丈夫送哀傷的妻子上路,分別時是“舉手長勞勞,兩情同依依”。夫妻倆久久地舉著手,悵惘若失,依依不舍之情溢於言表。宋代的柳永,長期寓居汴京,後要去各地飄泊,在與他心愛的歌妓告別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手動的部位不同,動作的方向、形式不同,表示的意義也不同。有時,就是同一個部位、同一個方向、同一種形式,表示的意義也不同。這裏按部位分述如下:
①手指。
人手掌上的五根指頭,都可用以表情達意、傳遞信息。籃球場上的裁判、以手指的比劃表示其裁判的決定;毛澤東在延安窯洞前掰著手指向戰士演說的照片,令人難以忘懷。在現實生活中,將十指交錯,兩手鉗在一起,顯露出沮喪和局促;分開一手的五指一反一正擺動,表示數字“10”或全部;伸出一手的拇指和小指靠近耳邊,表示打電話;兩手的手指尖貼在一起,掌心分開,狀如尖塔,顯示出自傲和自信。
手指用得最多的是拇指和食指,拇指與食指構成一個圓圈,伸出其餘三指,可表示很好、順利;豎起拇指,伸出食指,既可表示數字“8”, 又是手槍的象形。
拇指食指在單獨運用時,含義甚多。如:
拇指,上豎,表示優秀和稱讚;下豎,表示停下和此地;指向自己,表示“我”,而且顯得粗驕;指向身後,示意在後麵或留心後麵;指向側麵,表明具體方向;將上豎的拇指對人頻頻彎曲,作點頭狀,表示致意、再見;伸出兩手的拇指,靠近頻頻作相碰狀,示意交鋒、接觸。食指在運用中的意義,比拇指還要豐富:上豎,用於發誓、詛咒以及引起注意;下豎,表示現在、此地;指向自己,表示“我”;指向對方,含有斥責、鄙夷之意;指向前方,提醒注意、觀察;指向事物,則是明確告示。還有如將食指豎在嘴唇上,暗示別人不要說話、不要吵鬧;彎曲食指朝自己方向擺動,是叫別人靠近自己;在別人給自己倒茶、斟酒時,以食指輕叩桌麵,可表達對別人的感謝之意;在背後議論他人時的指指戳戳,用的也是食指。將兩手的食指勾在一起,則表示團結、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