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傑出的演員兼劇作家,他創造了所謂“對白寫實”的戲劇,建立了其在戲劇上的崇高地位。不但在演藝上有傑出的成就,在待人處事的態度上也深獲好評。
聽說曾經有位企業家對他的才華十分欣賞,因此對他說:“像你如此能幹,為何不從事其他行業,偏走影劇這條路?”我還記得當時他這樣回答:“非常感激您的好意,但自古有句話說:‘演員無論演得多差,也不會危害社會;演員演得再好,也不會對社會有所助益。’因此沒有心理負擔,也就輕鬆多了。”看到這裏,不禁讓我們非常欽佩這位劇作家的口才,他以古人的話,代替了自己的意念,使說出的話更具權威性,對方也不再繼續希望他轉業了。
由此可知,如果我們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意念直接說出,或是不經思考,立刻回絕他人,不是產生誤會,就是疏遠彼此間的感情。此時,我們可用諸如“拿破侖曾說………孔子曾說……”之類的名言,如同脆皮糖衣般,將我們的心思意念裹住,不但代替了我們想說的話,也可避免鋒芒畢露。
雖是如此,但萬一情況緊急,一時無法想起適當的名言,也不用緊張,隻要我們稍稍施點技術,耍耍噱頭,甚至可以假托某一知名人物,借題發揮:“……說真的,這是法國××人所說的……”如此,也不失為一個方法。
(2)假裝是自己的疏忽
拜訪朋友,在友人家中,主人端出一杯茶。當你正想飲用時,突然發現杯裏有一根頭發,你會怎麼辦?
大家一定知道,絕不可當麵告訴主人:“這茶杯裏有頭發,請換杯新的。”因為這樣一來,不但會使主人難堪,也顯示我們沒有教養,不懂得做客的禮節。
但究竟應如何做才能不失禮呢?這時,我們不妨打個圓場,將主人無意的過失,偽裝成自己的過失。怎麼說呢?比如:我們可以說:“對不起!我的頭發不慎掉進杯子裏了!是否能為我換一杯?唉,年紀大了,總是容易掉頭發。”也許,當主人接過茶杯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不慎,然而,卻不會使他下不了台。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王妃,看見新雇的女仆將清湯弄濁了,一般大臣、仆婢心想,王妃一定氣憤極了,然而卻出乎意料,這位王妃不但沒有責備女仆,反而和顏悅色地說:“唉呀!我真糊塗,忘了提醒你,煮清湯要把鍋蓋蓋好!”乍聽之下,似乎是王妃的疏忽,沒有事先交待清楚,以致清湯成為濁湯。卻因此掩飾了女仆的失誤,使女仆深深地敬佩王妃。
因此,不論是普通百姓,或是上司主管,甚或貴為王公卿相,都不宜當麵指責別人的不是。為了提醒他人的過失,有時可以委曲自己,把一切歸咎於自己身上,自然掩飾了對方的錯誤,同時消除了彼此尷尬的氣氛。
(3)犧牲自己
“禍從口出”這是指一個人若在言語上不加留心,往往遭致無窮的禍患,所謂“言多必失”,“言多必敗”也就是這個道理。但隻要是人,難免有疏忽的時候,一旦說了不該說的話,該如何挽回呢?
曾有這麼一則故事:有位大文豪,在一次講學時,對一位學生說:“上課時,不應把手放在口袋內。”話說出了,才發現那位學生少了隻手,使得這位文豪頗為困窘,為了緩和僵硬的氣氛,這位一代文豪隻好這樣說:“你們看看我,像我這樣腦筋空空,誌大才疏的人,尚且在此盡力為你們講課,你不妨也盡力將無手的那隻衣袖拿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