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黨人死事者,其數不可稽。事後潘君達微收黨人屍得七十二,合葬之於黃花崗。由是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稱。潘君亦黨人,自以未名捕;乃於危疑震撼之際,毅然出收死友之骨,可謂難矣。其明年,為中華民國元年,胡君漢民、陳君炯明相繼任廣東都督,議就當日合葬處修茸而整飾之。省會議通過經費十萬圓。二年亂作,遂不果。七年秋,滇軍師長方君聲濤始募修故墓,規模粗具。參議院議長林君森複募建碑亭及紀功坊,俾不致湮沒於後世。然欲舉當日死事者姓名籍貫一一泐之於碑,事乃至難。蓋舉事之際務慎窮,凡姓名籍貫,同事者非素識不能知,且亦不願知之。故今日同事未死者,其所能舉,亦惟素識者而已。夫死事者既不止七十二人,即此七十二人亦不能盡舉其姓名籍貫、可不痛歟!魯與朱君大符,皆同事之未死者也。相與征集事實,臚所得死事者之姓名籍貫。林君森更約當日未死同事之在粵者胡君毅、何君克夫、吳君永珊、徐君維揚等,以確為之證,計得五十有六人。其中有姓名而無籍貫者,尚有三人。先行泐之於碑,而留空白,以俟續有所知,得以補泐焉。顏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碑”,蓋埋骨者固二十人。今日雖有所闕,固望他日能補而足之也。夫馬革裹屍,黨人之誌,埋骨已非所期,遑論留名。今之為此,徒以為後人流連憑吊之資,於死事者固無與也!嗚呼!此役所喪失者,不特吾黨之精銳而已,蓋合國中之俊良以為一炬。其物質之犧牲不可為不大,然精神所激發,使天下皆了然於黨人之誌節操行,與革命之不可以已,故不逾年而中華民國遂以告成,則其關係寧不重歟!然念國難之無窮,賢才之易盡,執筆作記,又不勝後死之感也。
中華民國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挽聯
挽聯也可以算作是祭文的一種,是為表達對逝者的祭悼之情而寫的對聯式文體。其特點是“情動於衷而形於言”,要求內容充實、感情深沉、文辭懇切、詩韻濃鬱。
一般的挽聯大都是評價逝者的業績,頌揚逝者的精神和情操,言簡意賅,一語千鈞,使人讀後產生敬佩之情,不禁灑下哀痛之淚。
1.通用男挽聯
音容宛在音容猶在
笑貌長存道範永留
英靈不泯化萬裏旌飆心懷國家萬裏歸舟從海外
忠魂長在育千尺奇鬆義舉公益百年遺範仰生平
鶴駕難回終隔雲山家萬裏煙雨淒迷萬裏春花沾血淚
猿腸易斷那堪風雨月三更音容寂寞千條流水放悲聲
高誼難酬風雨雞聲偏結憾月照寒風空穀深山徒泣淚
幽思莫解屋梁月色愈關情霜凝宿草素車白馬更傷情
齡德俱尊猶執謙恭敦族誼碧海潮空此日扶桑龍化去
形神雖逝尚留清白著鄉評黃山月冷何時華表鶴歸來
2.通用女挽聯
音容猶在燭剪西窗
懿德永存梅殘東閣
壺範垂型賢推巾幗彤管芬揚久欽懿德
婺星匿彩駕返蓬萊繡幃香冷空仰徽音
生前貞節似鬆淩霜雪樽酒昔言歡猶憶風姿磊落
死後高風如水映青天慈容今已杳隻餘梅影橫斜
3.挽祖父聯
嚴君早逝心猶痛一夜秋風狂摧祖竹
大父旋亡淚更枯三更涼露淚灑蘭蓀
祖父辭塵深痛音容難再睹風起雲飛空內猶浮誡子語
嫡孫承重回思教誨豈能忘月明日暗堂前似聞逗孫聲
烏養未終區區怕讀陳情表抱病授遺言祖訓諄諄猶在耳
鸞驂頓杳煢煢尤作痛心人靈魂歸淨域孫行戚戚痛於心
4.挽祖母聯
祖母仙遊千載去抱孫昔日恩如海
諸孫淚灑何時幹隨服今朝痛徹心
酷暑痛傷心八秩餘年祖妣乘鶴去懿德傳諸鄉裏口
新秋垂淚眼一堂群孫於此效鵑啼賢慈報在子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