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看樣子工農分離後,生產效率果然提高了不少。”施人吉頗為滿意,這些武器、甲胄,可以讓他手下的甲士達到四百多人,還能有一支五百人的長槍隊。
“是的,將軍,如今黑山每月鐵的產量在五百餘斤,比之前多了一倍不止。”
軍需庫有這樣的好消息,情報司也有好消息傳來。今年,公元前658年,晉國和虢國因為邊鄙爭端形勢緊張,雙方磨刀霍霍,似乎將要一戰。
施人吉一想,這麼說曆史上的“假途滅虢”之戰要發生了?因而他興奮地將半數情報人員都派去了虞國,密切注視局勢的變化,特別交待留意虞國大夫百裏奚這個人才,如果其淪為奴隸,務必把他解救出來。
其實這倒是施人吉想差了,如今離虢、虞兩國滅亡卻還要3年時間,這不過是晉國第一次借道虞國攻打虢國,因為有了這次的良好合作為基礎,所以三年後的那次虞國國君才會如此掉以輕心,導致被晉軍突襲滅國。
情報頭子長勺季德親自在前方坐鎮,不斷向黑山傳回情報。不過他想不通,將軍怎麼會這麼關注一個半截身子都入了土的老頭子的動態,竟要自己將此人的事情做到一旬一報。
雖然百裏奚大夫在虞國確有賢名,但比他更有名的還有大夫宮之奇以及大夫井伯,這二人不但才華、聲名更甚,而且也更加年輕。若是要拉攏人才,這兩人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百裏奚如今已經快接近七十歲了,在這個年代可算是非常長壽之人了,所以自然一般人都認為他沒幾年活頭了,多半多半如今已耳聾眼花了。史書上記載,秦穆公五年,當他見穆公時聲稱自己已七十餘。
人才難得,倒不是施人吉不想親自去招賢,隻是如今山下的“峰峰軍寨”有些不穩,所以他不得不留了下來,親自主持可能要來到的戰事。
原來自去年施人吉提出“工農分離”這個政策後,今年逐步得到落實,兩千餘壯婦從農業上解放出來,加入到煉鐵的大軍之中。也因此,山上的石城寨和山下的峰峰軍寨都愈發興盛起來,人煙稠密、人聲鼎沸。
山上的山寨還好,躲在深山老林裏,山下的軍寨則引起了駐守在邯鄲的狄人留籲部的注意。光是軍寨值守兵士看到的,就已經有好幾波留籲狄的探子來此偵查過了,料來如今邯鄲正在集結人馬,一場大戰也是不可避免。
不是施人吉不想退,以他目前的實力,安安穩穩發展才是王道。隻是這一退,礦道怎麼辦,鐵礦石的秘密必然會暴露給狄人。狄人連滅邢、衛,掠奪了大量的兩國工匠,如果其中有睿智聰明之士,說不定就能按照煉銅的方法,煉製出鐵來。
如果在諸夏各國還沒掌握這項技術之前,讓狄人先點了這科技樹,那麼之後的文明會怎麼發展還真不好說。也許一個不小心,施人吉就會成為整個諸夏的罪人,所以這個風險他可不敢冒。
而且就算他之後可以同樣把技術開放給如今的諸夏各國,也是並無大用。因為此時河北、山西等地基本上都是狄人的地盤,也就是說北方主要產煤產鐵的地方如今幾乎都在狄人的手中掌控著。而南方那些產煤產鐵的地方,大部分都在夷人的地盤上,所以華夏文明先進入銅器時代再進入鐵器時代也的確不是沒有原因的。
既然這仗必須要打,那麼就要想想怎麼把它打好了。衛國國君那,施人吉已經派出信使,前去求援,希望能得其出兵相助。衛文公還是個有能力的人,不過在先休養生息還是先恢複故土的兩難抉擇中,他會怎麼做,還真不好說,更何況有一般老頑固大夫。
另一處求援的地方,就是之前滅石城寨時有過良好合作的蒼岩寨了。蒼岩寨的人馬不少,而且做的就是刀口舔血的買賣,隻要有足夠的利益,相信他們會感興趣的。
然而,似乎是好運有些用完了,壞消息是接二連三。兩處的聯絡使節,此次求援行動都以失敗告終,無論是衛國的君臣,還是蒼岩寨的當家,都不敢與如今還十分強勢的狄人擅起爭端。
情報司也慢慢將邯鄲狄人的虛實打探清楚,好消息是此次行動隻有駐守邯鄲附近的留籲狄參與,不是整個留籲部的統一行動;壞消息是,僅僅是這麼一部分留籲狄,集結了周邊部眾後,也出動了整整三千的大軍,想要給予雷霆一擊。
而施人吉這邊,緊急擴充了300新兵,使得黑山軍的人數達到了兩千人。留下五百人守寨後,可出動本部一千五百人的軍勢,其中甲士四百人,長槍隊五百人。另外附屬各寨如上次一般,可再出兵一千人助戰。與上次不同,這次的這些附屬兵至少是到黑山參加過輪訓的,戰鬥力比上次要強點。
“不行,看樣子我要親自去趟蒼岩寨。”施人吉想到衛國的大夫,還是覺得蒼岩寨或許更靠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