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陸續續發完了工錢,再過幾天就是農曆春節了,春秋時代,中秋、端午等節日還未出現,但是年節是自殷商起就有了,這時又稱改歲、獻歲、上日、元日。百姓們祭神祭祖、除舊布新,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總算可以好好歇歇了。
夏商周薪火相承,導致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的夏曆、殷曆和周曆,三者主要的區別在於歲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曆的十一月)為歲首,殷曆以建醜之月(即夏曆的十二月)為歲首,夏曆以建寅之月(即後世通常所說的陰曆正月)為歲首。
這時各國曆法也頗為混亂,姬姓諸侯國多用周曆,楚國等則用夏曆。
齊國的商人節前如約而來,運來了齊魯的大好布料,正愁鐵錢花不出去的黑山人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很快將之搶購一空。雖說是糟糠之妻,兩人在一起就是搭夥過日子,但這麼多年下來哪能沒點感情,如今手頭總算有了盈餘,給孩子和妻子做一身衣裳也是該有的心意。
工人可以停工休息,兵士們卻不行,施人吉決定將黑山軍分為五個批次,輪流放假回家團聚。這樣既可以保證黑山的安全,也有時間讓兵士們得以好好休息。
作為最值得依靠的力量,軍隊自然是施人吉心目中的重中之重。趁著年前空閑,他開始了七寨的勞軍之旅,主要是發些年貨,表彰下先進個人啥的,務必把軍權牢牢抓在自己的手裏。
於是趁他外出的這三天,限糧政策未經通報在總寨開始試行了。
施人吉回來後,趕緊緊急叫停,並且撤去了繁仲深的總計之職,將他調入軍中,以後隻專管軍中輜重,變成了軍隊的後勤官。可以說相對於之前黑山財政的大權獨握,這樣的處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大大被削權了。當而那提出這個意見的小計官,也是一般的命運。
限糧政策雖隻實行了三天就被終止,但還是不可避免造成了百姓的一些恐慌情緒。有了鐵錢卻買不到糧食,於是這新幣剛出來沒幾天就開始貶值了。而且這三天中還有更惡劣的事情發生了:
“換糧了,換糧了,一百文糧食換九十升糧了啊,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了。”有人在人群中大聲吆喝著。
“不是一文錢一升糧食嗎,怎麼到你這就是這個價錢了?”一位老年婦女說道。
“大嬸子,之前一文錢一升糧食是不錯,可是現在黑山上缺糧啊,要不然司庫也不會想出鑄造鐵錢,把一半的祿米以鐵錢的形式發放。我告訴您吧,今天糧店的糧食可是比昨天又少了許多,您要是上麵沒啥關係,就是過去也是白跑一趟,根本買不到糧食。”這人囂張的說道。
“老婆子我就不信了,施將軍剛定下的規矩,你們就敢這麼改。兒子,走,我們排隊買糧去。”老婆婆氣憤。
“娘,是真的,隔壁的二叔剛從糧店那回來,今天的糧食已經賣完了,早早就了關門。咱們現在過去也沒用,好多人排著隊呢,都是打算排通宵的,等著買明天的糧食呢。”兒子扶著老娘有些無奈,雖然看不慣這些人的做法,但是確實買糧食越來越難了。
隻有那些跟糧鋪有關係的,才能以一文一升的價格買得到,輕輕鬆鬆就賺了中間的差價。
“來來來,鐵錢換糧了啊,明天一百文可就隻有八十五升了。”
“我換,我換。”有人上前。
“娘,咱也換吧。”老婦人的兒子也意動。
“當家的,再等等吧,我就不信弄成這樣,就沒人出來管管。”妻子心疼少掉的糧食,對丈夫說道。
施人吉回來後,為挽救鐵錢的信譽,宣布敞開供應以鐵錢換糧食,並讓鄉宰一級級通知下去,告訴大家公庫糧食充足,可以足額兌換。為了讓更多人相信,他還要求空車返回的齊國商人車隊,陪自己又演了一場戲。
讓已經售空的商隊載著黑山庫中的糧食,悄悄出山,再大搖大擺進山,故意表演了一次大宗的糧食買賣。並散播出去消息,今年齊國大豐收,糧食很多,便宜的很,正源源不斷往這運呢。
如此,總算是稍稍緩解了缺糧的恐慌,緩解了鐵錢的信任危機,雖然大部分鐵錢還是流通了回來,但是情況一天天在改善,隻要鐵錢購買力足夠,相信大家早晚會接受它的。
另一方麵,施人吉不得不感慨自己身邊人才的缺少,說來那繁仲深之前不過是湯陰一小吏,做些計算工作,自然也沒有自己這般有後世許多經濟知識。驟然把他提至高位,特別是做這完全陌生的經濟工作,實在是有些難為他了,所以才有此鬧劇,根本原因還是自己的用人之過。
春節過後又是三月,黑山繼續穩步發展,鐵錢也開始慢慢被接受,原來是全部兌換糧食,如今換個八九成,多少會留一些在身邊。
繁仲深雖遭貶斥,但工作仍舊認認真真,沒辦法,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將軍,武庫已經統計完成,如今軍庫中有青銅各式兵器兩百二十三件,披甲兩百零六件。另外我黑山自製的鐵製大刀兵器也達到了兩百三十柄,長槍為五百多柄,自製的竹木藤甲三百二十件。”調任軍需官的繁仲深彙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