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人吉組建黑山情報司,暗中刺探各國情況,尤其以晉國、秦國、楚國、齊國這未來的春秋四強為主。隻是因為情報司初建,高端人才又缺,所以目前暗探人員多遊走與鄉野的商販走卒之間,還不大能打探到各國朝堂上的具體情況。
這一年倒有幾件大事,朝野皆聞,情報司也一一做了呈報。
公元前659年,許國許穆公卒於師,葬之以侯禮也。許國喪君,許穆夫人守寡,一年之內她喪兄又喪夫,大不幸也。
許國畢竟是小國,許穆公卒了,對周邊的局勢倒也沒太大的影響。而另一位穆公在同一年的繼位了,才是攪動天下的大事。可以說從此齊、晉、秦、楚,風雲際會,春秋四強呼之欲出。
秦國,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嬴任好正式,也就是後世所稱的“秦穆公”。從此秦國正式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為以後的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
秦穆公剛一繼位,也就是穆公元年,這位野心勃勃的國君就親自帶兵討伐了茅津(今山西芮城東)的戎人,開始了他擴張疆土的事業。想到其日後“兼國十二,開地千裏“,稱霸西戎的霸業,施人吉自然將其列為重點打探目標。
一方諸侯興盛,一方諸侯沒落,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也是在這一年的夏天,邢國正式遷都夷儀(山東聊城市西南),在齊國的幫助下得以複國。以齊國為主導的諸侯還為其築造了一座新都城,從此邢國成為齊國附屬國一般的存在。靠近齊國,求得保護,再無當年一方諸侯伯長的氣象。
衛國也是一般無二,兩國真可謂難兄難弟。早前齊桓公已經派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來戍漕邑,保護衛文公。如今齊、宋、曹三國之師再於聶北集結,在安定了邢國後,共同出兵討伐狄人,解救衛國危難。
屢番大戰下,諸侯聯軍大勝狄師,為衛國恢複了東麵半壁的部分疆土。如今衛文公所轄,總算不是最困難時區區邊境之地了,大約有了衛懿公時三分之一的國土。
隻是此時,楚國突然出兵伐鄭。於是八月,齊桓公在檉(河南省淮陽縣西北)和宋桓公、鄭文公、曹昭公、邾國國君會晤,謀劃救援鄭國。楚國是諸侯大國,地廣人眾,兵力強盛,初霸中原的齊桓公對楚國的動向十分警惕,為了防楚染指中原的野心,因而會盟中原諸侯救援鄭國。
而衛國呢,因為狄人在大敗下元氣大傷,急需休養生息,於是衛狄以黃河為界,衛師憑借新募之兵勉強能夠憑河自守。當然原來的都城朝歌位於衛國西半壁,仍舊失陷,於是衛文公與齊桓公商議後,決定仿邢國例,在收複的楚丘之地重築新都城,算是正式複國。
齊桓公自不能厚此薄彼了,也如邢國一般,仍舊由諸侯們耗資耗力為其築城,一直到下一年的正月,衛國新國都才正式告成。齊國為邢、衛都築了都城,可見此時齊國財力之強。當然錢雖然花出去不少,但是好名聲和政治資本也撈得足夠。算上前番幫魯國立魯僖公之事,被稱為“定魯、救衛、存邢”,每一件都是當世了不起的義舉,得到了“華夏諸國”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
而施人吉在這一年也並未荒廢,雖然求封“大夫”之爵未成,但他還是鞏固了自己的黑山根據地。在撥出石城寨這顆眼中釘後,周邊再無人敢攖其鋒芒,已經製霸太行衛、邢一段。
另外今年最值得慶祝的就是,經過他反複實驗,不斷修正,他總算是煉出了鐵,黑山正式結束了無鐵的時代。
“這水的氣味?這是鐵鏽的味道!這附近當有礦脈!”一處黃泥潭死水,讓施人吉欣喜若狂。
情報人員彙報的那條紅河兩岸,施人吉率隊好一番尋找,一月的風餐露宿,果然發現了露頭鐵礦,其下就隱藏著鐵礦礦脈。施人吉不知此地究竟是礦山鎮還是峰峰礦區,或者二者都不是,但是此地含有鐵礦石資源已成他親眼所見,不爭之事實。
而且值得慶幸的是此地就在太行山腳下,離黑山距離倒也不遠,不過十日路程,離石城寨更近,隻有兩百裏地。雖說山路難行,但是這點距離四、五天也是足夠了,所以礦石的運輸還算方便。
此地原為衛國領土,如今卻仍失陷在狄人手中。但狄人人少,又是新征服之地,故而對各地的掌控十分薄弱。與諸侯聯軍一番大戰之後,狄人更是大傷元氣,也自動放棄了一些價值不大的偏遠地域。
而太行山腳下,山林茂密,並不適合狄人放牧,又山匪眾多,自然是被放棄的地點之一,駐守邯鄲的狄人兵馬,每月隻會象征性的下鄉野巡查一番。
於是施人吉正好駐兵五百將此地嚴密保護起來,又從黑山根據地上運來大量勞力,正式開采起鐵礦石來。甚至一度造成了黑山上“壯丁挖礦去,田耕多婦孺”的景象。
此地位置,施人吉估算了下其到邯鄲距離,最終揣測還是峰峰礦區的可能性更大一點,因而最終還是將此地新設立的軍寨命名為了“峰峰軍寨”。此寨的建立,也為施人吉的下山之路正式開了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