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下野名臣初招攬(2 / 2)

於是施人吉言語間透露出招攬的口風,陳完也是心中暗暗叫奇,一個上士,竟然異想天開想要招募一個大夫為家臣,這世道未免也變化太快了吧,結果他自然是拒絕了。

不過施人吉不死心啊,一路上隔三差五就以討教的名義,前來敘話,一次次的流露出愛才之意。畢竟他知道,一旦陳完去了齊國,人才就歸齊桓公所有了。

眾人一路北上,穿過費邑(山東費縣城西北)入得齊境。費邑如今已被魯僖公封為了季友的私邑,並加以汶陽之田,可算是極其厚待了。季友則說自己與慶父、叔牙都是桓公之子,為了社稷,大義滅親,誠非得已。如今二人都絕後了,隻有自己受大邑,有什麼顏麵去見桓公於地下。所以最後,以公孫敖繼慶父之後,是為孟孫氏,食采於成;以公孫茲繼叔牙之後,是為叔孫氏,食采於郈。加上季孫氏,成為了日後魯國尾大不掉的“三桓”。

眾人入得齊國境內,感覺光景確實大為不同。與魯這幾年的內亂導致的蕭條不同,齊地則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百姓臉上也多有笑容。而且到了齊地,眾人明顯感覺到地方上的治安也好了許多,流民、盜匪等不見蹤影。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管仲的牧民理念,如今從百姓的生活來看,他確實也做的不錯。

招待使臣的驛站也十分完備,每30裏就設置有一座驛站,這些驛站既是用來招待各國諸侯使節,也是用來招待人才的,它國來歸的人才都可以來暫住。

沿著驛站不斷行進,不用三天,他們就來到了齊國的首都臨淄,如今是東方諸國中最大的城市,人口近二十萬。諸侯們對它的評價是:“富冠海內,天下名都。”

到了臨淄,施人吉與陳完就要分別了,使團要去會同館,而陳完自有招賢館要去。是的,行了一路,施人吉還是沒能將他招募過來,王霸之氣仍舊不夠。

齊國的大行,乃是齊桓公少年時就交好的私黨之人隰朋。大行就是外交大臣的意思,負責齊國的外交事務,隰朋主要負責的是東方諸國事務,賓須無則協助他管理西方諸國的事務。

因而此番衛國使團遠來,出麵來招待的正是這位口才很好、擅長待人接物的隰朋了。隰朋待人有如春風拂麵,將眾人一一做了妥善的安置,並且定下了麵見齊桓公的時間。隰朋剛一走,許穆夫人就讓手下投書了齊國的大司田寧戚府上,要求一見。

寧戚者,衛國人也,如今是分管齊國農業的大司田,與管仲、隰朋、賓須無、鮑叔牙,合稱齊國“五賢”,乃是齊桓公最重要的謀臣之一。許穆夫人投書與他,乃是希望他能念在衛國乃其故國的份上,在齊桓公麵前出言幫上一幫。

寧戚出生於衛國鄉下的貧困家庭,早年曾替人放牛為生。懷才不遇的他,聽說齊桓公在招攬各國人才,因而隨著商隊來到齊國,當齊桓公從東門出來的時候,他擊著牛角,唱起了自己做的《飯牛歌》:

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

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

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如今寧戚再也不是衛國那個窮困潦倒的放牛郎了,而是大名鼎鼎的“齊國五子”之一,連衛國的公女都要投書求見。他以他的農業才能讓齊國倉廩富足,沒有饑荒之虞;因為出身窮苦,所以他也更懂民間疾苦,輕徭薄賦,深得民心。

寧戚就是齊國最好的“千金馬骨”,相反衛國連本國的人才都留不住,兩相比較下,難怪陳完會如此堅決地拒衛入齊了。

注:①陳完(前705-?),春秋時陳國公族,陳厲公媯躍之子,字敬仲(一說敬是諡號);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的始祖;其後裔中有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田穰苴,孟嚐君田文,新朝皇帝王莽等。

齊桓公授予來投奔的陳完以工正之官,封地在田,因而改為田完。他也成為了齊國田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領,其八世孫田和取代了薑齊,建立了田齊國。

一卦是出生時所占,《觀》卦演變為《否》卦。《周易》說這一變卦的乂辭“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一卦是成年時,大夫懿氏想把女兒嫁給他,因而進行了占卜,說他將在薑姓之國發展壯大,到第五代開始昌盛,地位及於正卿,到第八代就沒有人能比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