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說這樣的故事:有的兒子或女兒,長大成人後,自己搬到外麵去住。他們很少給家裏寫信、打電話,但是他們從不間斷地給家裏寄錢。很多人和爸爸媽媽之間存在著溝通障礙,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家庭責任的履行。有些爸爸媽媽感慨道:"平時最不跟我說話的孩子,沒想到寄給我的錢最多。我生病的時候,對我的照顧也最多。而我最親的孩子,反而做得不夠。"為什麼呢?是因為有的孩子掙錢多,有的孩子掙錢少嗎?還是因為有些孩子天生體貼,而有的孩子天生粗心嗎?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不同的孩子有著不同程度的責任心。責任心強的孩子會頻繁地給父母親寄錢,也會在父母親有困難的時候及時出現,極力幫他們解決問題。而那些平時習慣了在父母的包辦下生活,不知道生活的艱辛,隻會伸手向父母要錢的孩子,在父母和家庭最需要的時候往往表現得異常冷漠,歸根到底,還是對家庭缺乏責任感的緣故。
父母的包辦行為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糾正他的不良習慣,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庭中要有明確的分工,父母應該分配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檢查和監督。特別是要明確地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目的就是要克服孩子的依賴性,培養其獨立性,讓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獨立去處理自己應做的事。
家長要讓孩子在處理家務中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例如李升的家庭要求家人洗澡後把換下的衣服放進洗衣機,可8歲的李升經常忘記,於是媽媽讓他用本子記下洗澡後該做什麼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從此以後,李升再也沒有忘記把髒衣服放進洗衣機,他為自己的進步感到自豪。可見,當要孩子記住做某事時,與其大人經常提醒,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記下要做的事情,這樣孩子也慢慢地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隻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才能逐步地發展為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
艾森豪威爾小時候的家庭境況不錯。後來父親的生意破產,欠下一筆數目不小的債務,家裏的日子開始拮據起來。艾森豪威爾的母親是一名勤快樂觀的女性。她巧妙地在3間屋子裏給6個孩子安置舒適的床鋪,安排孩子們輪流值日、做家務,讓他們學會幫廚、洗碗和洗衣;學會修剪果樹,采摘果實,並把它們儲存過冬;學會給菜園除草、堆草垛;學會喂雞、擠牛奶。在全家人的共同勞動中,孩子們不僅體會到勞動的樂趣,更領悟到對家庭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一個人成熟的重要標誌。在家庭裏,關心其他人是理所當然的事,分擔家庭勞動也是理所當然的事。這些事情會在潛移默化中把責任心植入每個家庭成員的性格特征之中。
多做家務,多參與管理事務可以培養一個人的責任感。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要輪流擔任老師的助手,幫助老師組織各種班級活動,以鍛煉責任感和能力。小朋友們也都很願意參與,並且會為自己日漸增長的能力感到很自豪。
青少年應當有意識地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譬如打掃衛生、負責為院子裏的花草澆水,等等。
除此之外,和父母之間進行一些平等的交流,也是培養責任心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傾聽大人關於生活、事業、家庭的感受,了解他們也有喜怒哀樂,這有助於我們更快地成熟,更好地培養我們的責任意識。
我們可以向父母多敞開一些相互交流的大門,經常地聽他們講一講成年人所遭遇的苦惱、家務事的繁瑣、工作上的困惑,從而懂得父母是不容易的、生活是艱辛的,並產生為他們分擔一些憂慮的念頭。同時讓他們多聽聽我們的意見,充分采納我們有價值的建議,欣賞我們的任何想幫助父母的舉動,這些都能很好地激發我們的責任心和能對家庭有所助益的自豪感。我們對於父母的工作經曆及家庭裏的日常事物進行了解與分析,也是我們洞察世事、了解社會的好途徑,可以鍛煉我們分析、判斷與處理事務的能力,為我們將來走上社會打好應有的基礎。
在家長這方麵,當孩子通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家長要給予積極肯定,因為任何成績都是在克服困難的基礎上取得的。家長的表揚與肯定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增強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應該做很多事並且能做得很好。
讓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引以為榮。有位10歲的小女孩,負責倒家中的垃圾已經5年了。在她5歲那年,她突然對倒垃圾產生了興趣,一聽到垃圾車的鈴聲就提著垃圾桶去倒。父母為了支持她參加家務勞動,對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揚,誇她能幹,還經常在外人麵前稱讚她。這樣就激發了孩子主動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習慣,把這項勞動看成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