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內櫃(2 / 3)

當時這事兒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引起很大的反響。

隻可惜事與願違啊,付出了這麼大代價翻建好的琉璃廠文化街恢複營業之後。

偏偏並沒有像政府期待的那樣,銷售額再創高峰。

反而勝景不再,買賣一天比一天清淡。

原來就在這兩年裏的時間內,已經物是人非了。

由於私營經濟發展的極為迅速。

不但早市上、農貿市場和夜市裏出現了一些古玩攤兒,民間文物交易開始有了萌芽。

就是洪衍武和兆慶火速發展起來的旅遊商品,也奪走了許多原本屬於琉璃廠的消費需求。

而且就因為他們的商品受歡迎,還有人進行仿製呢。

這對文物商店來說,自然是不小的衝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衝淡了文物商店的生意。

這樣在半年之後,眼瞅經營狀況越來越惡劣,又無能為力挽回。

文物商店的主管部門經過商議,不得已,便在虹光閣開設了麵向國內收藏愛好者的內櫃。

這也就是說,洪衍武其實是連消帶打,自己幫了自己一把。

正是因為他帶動了旅遊商品的火速發展,在掙了錢的同時,也擠了國家的買賣。

竟然倒逼著文物商店不得不對內敞開了大門,終於肯把那些珍惜寶貝賣給國人了。

而且實打實的說,由於他造成的蝴蝶效應。

“虹光閣”設內櫃的舉措足比原有曆史提前了有小半年呢,直接減少了文物的對外流失啊。

不能不說這小子為民族為國家立了一功,算是無心插柳做了一件大好事。

而當時這種內櫃的營業方式和內容,主要是根據兩條規定。

一是購買內銷文物時,購買者必須持有戶口薄、工作證,或是其它能證明本人身份的證件。

二是如購買到1795年以上,也就是乾隆六十年以上的文物商品。

要填寫一個表格,寫一個不能贈送或轉賣給外國人的保證書才行。

至於說到的文物價格嘛,那可太劃算了。

要知道,過去的文物交易可沒對內放開,價格根本沒被洪衍武給炒起來。

而且現在因為沒人要才開內櫃嘛,初始價格定的不可能太高,甚至比1978年的價格還要低上一成。

比如說一個雍正官窯粉彩碗不過也就是三百五十塊錢能夠買到,還得是品相比較好。

如果有“崩”有“衝”,有毛病的,可能甚至百十塊錢就可以買到。

就這樣的東西,放到日後,怎麼也得是上千萬的大價錢。

還不一定買到品相非常好的,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啊。

“嘉道”的呢?當然還要差一點,基本比“雍乾”的要低個幾十塊。

“同光”的官窯,就更便宜了。

23cmx7cm的盤碗才三百,16cmx7cm的一百二,10cmx5cm的五十,8cmx3cm的二十。

而“光民”的,哪怕是大件兒也就是上五十而已。

毫無疑問,對任何有幸能夠接觸文物收藏的人來說,文物商店剛剛開放的內櫃,都猶如一個巨大的寶庫擺在了他們麵前。

並且,這也是當時購買文物為數不多的合法渠道。

但是不得不說,當時“虹光閣”的這一變化,盡管被《新聞聯播》專門報道了一次,還登上了《京城晚報》的頭版,可並沒有引起人們廣泛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