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內櫃(1 / 3)

京城人,向來用“樹小屋新畫不古,此人必定內務府”這句,來形容陡然乍富的暴發戶。

可即便真正的內務府——洪衍武的姥爺、姥姥要活著,估摸著也能被這個“三孫子”給氣死。

不為別的,全因為洪衍武這小子成色太低了。

都兩世為人了,居然還這麼飄。

幹什麼都不能太順,一順就有失沉穩。

而且對錢也有點過去執迷了,屬於聽見錢幣的碰撞就忍不住要笑的那種人。

他怎麼就不明白呢?縱有家財萬貫也不過過眼煙雲。

他怎麼就看不破呢?所有的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

所以兩位老人家倘若地下有知,肯定是看不得自己的子孫這麼不成器的。

可偏偏說來也邪門兒了,老天爺卻故意要慣洪衍武這臭毛病似的。

似乎還嫌他的錢不夠多似的,硬要往他手裏大把大把的送。

能掙個幾百萬算什麼啊?

最好的,是讓他掙來錢了,還得了新的投資標的,不愁怎麼把錢花出去。

等他把錢痛快兒花出去吧,躺著就能看著買的東西增值翻番兒。

想想吧,在如今買私房得碰運氣,屬於零散成交。

郵票、字畫、印石、玉器、因洪衍武買得太多,價格早已經飛漲。

就連沒人注意到工藝品廠珍品也都快被洪衍武買光了的情形下。

要滿足這樣的願望,那得多麼的不容易啊。

這足以證明,老天爺還真就把洪衍武當親兒子疼了。

要不怎麼在他剛做完兩筆服裝買賣後,又給了他一回可以如魚得水大把花錢的機會呢?

到底怎麼回事啊?

嗨,敢情國家剛剛在古董交易上麵開口子了。

應該說,其實自打建國以來,怎麼獲取外彙就是一件對國家建設至關重要的事兒。

國家為此采取了許多手段,除了大力發展出口貿易,鼓勵僑彙,用優惠政策引進外資之外,還發展旅遊商品和文物買賣,

隻不過旅遊商品方麵,國營單位可一直做得都不太好。

因為不了解外賓的需求,又故步自封。

相關部門指定生產的東西品種單一,形式死板,並不受外賓歡迎。

甚至曾經多次出現外賓抱怨買不到稱心紀念品的事兒。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倒是文物商店生意興隆。

因為價錢不貴,商品質地上乘,京城的文物交易從一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尤其是打十一屆三中全會一來,隨著京城外國人增多。

琉璃廠這個彙集了眾多知名文物商店的地方,交易額更是一天天的攀升,創彙任務完成得很順利。

於是鑒於這種情況,政府就在1982年前後,投入巨大的資金對琉璃廠文化街進行了大規模的翻建改造。

甚至為此不惜暫時終止大部分商店的營業。

直到1984年9月,翻建工作全部完成,終於恢複了古文化街的原貌。

文物商店才將暫時遷入天壇公園的,韻古齋、寶古齋和慶雲堂三個店遷回琉璃廠。

跟著又恢複了因翻建施工而停業的觀複齋、墨緣閣、悅雅堂、韞玉齋、萃珍齋、震寰閣六個店。

還新開設了敦華閣、虹光閣兩個銷售店和一個文物收購門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