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中起漣漪1 盛世明君(1 / 2)

胤朝宣正五年,四海歸一,政通人和。明帝慕煊十九歲登基,在四大輔臣的協助下,勵精圖治,發憤圖強,承先武帝遺誌,開運河,輕賦稅,整邊防,去苛政,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這年十月乃是太後葉氏的五十大壽,皇上下旨為太後賀壽,普天同慶千秋大典。兼著到了三年述職的時節,京城裏每日都是熱鬧非凡,一片繁華。

偌大的皇宮裏,每個人也是喜氣洋洋。宮女太監們皆是身著新衣,為慶典忙碌個不停。

慈寧宮裏倒是一片安然,太後這些年誠信禮佛,喜靜的性子更是明顯。因此,在幾個嬤嬤的指揮下,雖然宮中張燈結彩,喜慶非凡,卻不同於外間的嘈雜,自有一份沉鬱。

東廳內,太後歪在榻上,翻動手裏的佛經,卻似有什麼煩心事,好久不曾翻動一頁。那燕清姑姑是宮裏的老人了,自年輕時就隨在太後身邊伺候的。此時,燕清放下手中的茶具,上前詢問,“娘娘,有什麼煩心事,說與奴婢聽聽吧!”

太後放下手中的書,斜斜看她一眼:“沒大沒小。”

燕清隻屈膝告罪:“奴婢知錯了。還請娘娘恕罪。”說著還故意做出可憐兮兮的模樣,引得太後輕笑。

太後撥弄手裏的佛珠,淡淡說:“哀家有什麼煩心事,你還不知道?”

燕清上前坐在那杌子上,給太後捶腿,“奴婢知道。太後莫不是為皇上而憂心。“

太後聽了隻能歎口氣,眼裏滿是無奈。

燕清勸道:“娘娘,皇上大了自然是有自己的主意。”

太後聽了,臉上微怒,“他自然是大了,連哀家的話也聽不進去了。”

燕清是看著慕煊長大,一直親手照料的,情分自然不同尋常,因此這時滿心隻想著替慕煊轉圜兩句。

太後氣的伸手捏了她一下,“連你也幫著他說話,怎麼都跟哀家作對。”

燕清自然知道,太後也不會與慕煊生氣。母子之間哪有什麼隔夜的仇?

隻是她也有些擔心慕煊的事,便順著太後說道:“皇上仁慈,心中體恤百姓,可是宗室開枝散葉也是大事。奴婢想了想,不如,趁著千秋節,娘娘召了各家的小姐進宮,幫娘娘抄寫經書。然後從那些小姐裏挑出好的來,皇上自然不會拂了娘娘的好意。”

那燕清進宮前本也是位大家閨秀,隻因為父親被人誣陷才沒入宮中為奴。太後的父親魏國公當年也是力保燕家上下五十幾口人的性命,因而燕清對太後是忠心耿耿,盡心伺候。而太後也是憐惜她的身世,加上她知書達理,足智多謀,對她也是如同妹妹一般。

太後聽了這話,眼睛一亮,高興道:“哀家這幾年是越來越愚笨了,這麼簡單的法子竟也沒有想出來。”

燕清微微笑,“太後隻是為了皇上著急,才讓奴才搶了先的。娘娘若是愚笨的話,奴婢怕是連話也不敢說了呢。”

太後知她體恤,可是心中鬱結難開,又歎了口氣,“慕煊今年都二十四了,燕清,我心中真是不安。”

原來明帝慕煊登基五年,竟然膝下隻得了兩位公主,那小公主前些日子還夭折了。至如今,偌大的宮裏,隻有一個兩歲不到的公主。太後自然是急火攻心,幾次勸慕煊選秀。孰知明帝卻義正言辭,覺得選秀勞民傷財,終究是不同意。母子兩個說的激動之時,慕煊便頂撞了太後幾句。

燕清知道太後還是傷心慕煊的不理解,便安慰道:“娘娘,您莫要擔心。奴婢猜,皇上午膳時,自然要來向您告罪的。”

太後是個耿直性子,這下又高興了些:“他一向是個孝順孩子。”想了想,又說:“哀家就趁著機會提出這事,福爾也不會反對的。對了,你再請些各家的夫人們,再把各家的孩子抱來看看,讓宮裏添些熱鬧。”

燕清應道:“奴婢曉得了。到時候,皇上怕是也看不出來是選秀。”

太後想想也是笑了,“哀家也給他來個‘聲東擊西’。對了,燕清,到時候慧正大師也在,不妨讓他斟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