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海綿”接受了那麼多的“色彩”,開始變得沉甸甸,開始變得混亂,直到再也提不起來時,才發現自己多麼向往、多麼需要、多麼有必要擠出那些雜質,沉澱出被遮掩的真實。從那一刻起,我再也沒有放下筆。這不是為了實現什麼“作家夢”,更不是為獲得什麼“利與名”。隻因為起源於一個最簡單的理由,因為我是一塊有熱情、有生命,能收能展的“海綿”。
丟掉必勝心
人生亦如弈棋,丟掉必勝心未必不是取勝之道。
一日,與一老者下棋,殺了幾盤,屢戰屢敗。向老者求教弈棋之道,老者笑笑說:“年輕人呀,你應當丟掉必勝之心。”
回味老者的話,頓有所悟。諾貝爾有句名言:“努力去爭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成功。”在生活中,碰的壁多了,才知道有些事確實是很難保證成功的。雖然從理論上講,沒有成功是因為你沒有付出努力,但事實上還有很多因素在製約著你。有時候,越急於成功越難成功,相反,如果放開手腳,大膽去幹,有時反而會輕而易舉地實現願望。
人生亦如弈棋,丟掉必勝心未必不是取勝之道。
盲人眼中的明燈
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我們自己。為什麼那麼多明眼人在暗夜中往往會相撞?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沒有明燈,手上也不提明燈啊。
大學實習時,我帶過一堂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那天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有一個盲人晚上出門總挑著一盞燈籠,這是為什麼?”
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他是給兒子買的燈籠。”還有的說:“夜裏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這些答案都對,但這些年齡不到10歲的孩子都功利地以為盲人提燈一定是為自己,所以,他們的答案不免褊狹。他們沒有一個人回答:盲人也許是為了給別人(健全人)照亮。這樣,別人才不會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裝著一盞亮暖的燈,為別人著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燈。
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我們自己。為什麼那麼多明眼人在暗夜中往往會相撞?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沒有明燈,手上也不提明燈啊。
麵對誹謗
生活中,對待惡意的誹謗和指責,有時候,不理睬就是最有效的還擊。
一段時間,釋迦牟尼經常遭到一個人的嫉妒和謾罵。對此,他心平氣和,沉默不語。
又有一次,當這個人罵累了以後,釋迦牟尼微笑著問:“我的朋友,當一個人送東西給別人,別人不接受,那麼,這個東西是屬於誰的呢?”這個人不假思索:“當然是送東西的人自己的了。”釋迦牟尼說:“那就是了。到今天為止,你一直在罵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謾罵又屬於誰呢?”這個人為之一怔,啞口無言。從此,他再也不敢謾罵釋迦牟尼了。
生活中,對待惡意的誹謗和指責,有時候,不理睬就是最有效的還擊。
側影
其實,子女尚未成才時,不少重要因素倒是與父母有關。假如一味對孩子“說事兒”,成功的奧秘往往會離你更遠。
兒子期中考試的成績隻有一門上了九十,餘下都是七八十分。父親有些不悅,責問道:“這成績怎麼上重點?”兒子無話,顯得沒有底氣。
晚上,爺爺卻對父親說:“別忘了,你上初中時也是七八十分。”這時,他側著臉,忽然看見了自己燈下的身影。那個瞬間,他似有所悟。
據說,唐朝洞山大師出道時,有一次過河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才了悟了師傅的禪旨,並因此做偈:“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其實,子女尚未成才時,不少重要因素倒是與父母有關。假如一味對孩子“說事兒”,成功的奧秘往往會離你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