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讓及趙忠對劉陶非常憤恨,於是張讓與趙忠商議之後,偽造證據,誣陷劉陶與黃巾反賊有染,於是劉宏不問青紅皂白,將劉陶下獄。
張讓與趙忠暗地裏命獄卒狠狠教訓,劉陶自知難免一死,在獄中自殺身亡。
其後,司空楊賜,司徒楊耽紛紛勸說劉宏問罪宦官,皆被張讓與趙忠記恨,兩人也落得個身首異處的結局。
中平三年,二月初。
江夏郡校尉趙慈不堪上司出言擠兌,率兵起義,響應者數十萬,其後趙慈斬殺南陽太守秦頡,占領南陽各縣。
中平四年,滎陽郡爆發叛亂,義軍攻打中牟縣,斬殺中牟縣令落皓及主簿潘業,聲勢浩大,河南尹何苗花費九個多才將義軍鎮壓。
八月上旬,中山太守張純騎兵反叛,劉宏得知消息,詔令幽州刺史劉虞討伐叛賊,同一時間,南匈奴單於羌渠派遣左賢王率兵攻打幽州,而南匈奴內部各部落酋長,擔心羌渠征發其麾下牧民,於是居中謀反,南匈奴大亂。
中平四年,天下各地反叛者絡繹不絕,經常是鎮壓一處,另外一處叛賊又蜂擁而至,好比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兩年以來,劉璋徹底消失在眾人的眼光中,不管各地反叛者如何囂張,總是不見劉璋率兵起義,即便是幽州曾經發生叛亂,劉宏詔令劉璋率兵鎮壓時,劉璋也以身體有病拒絕了。
隨著天下形勢愈加混亂,大將軍何進上奏劉宏,認為陛下應該重視兵事,設置西園校尉,培養將領,從而可以威震四方。
劉宏信以為真,但是對於外戚出身的何進又不怎麼放心,於是便以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於瓊。
何進雖說身為大將軍,但是仍舊要聽命於宦官蹇碩。
朝廷內部,宦官與外戚的鬥爭愈發激烈,蹇碩雖說執掌朝廷西園八校尉,但是對於何進卻非常的畏忌。
蹇碩與張讓,趙忠等商議多次,一起說服劉宏派何進率領兵馬,迎戰在西涼謀反的邊章及韓遂,劉宏對於張讓與趙忠,那可是言聽計從,當即詔令何進率領兵馬前去鎮壓邊章及韓遂。
而何進識破了蹇碩的計謀,便上奏請求,派遣袁紹到徐州和兗州去調集軍隊,等到袁紹歸來後在進行西征,一邊拖延行期,好提前對宦官下手。
中平五年,三月,宗正寺卿劉焉以天下兵寇不息,上奏劉宏,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以重其職,刺史原本的職責是監察地方官員是否行賄等,而劉宏承繼大統之後,刺史一職開始向地方行政官轉化,擁有一州軍政大權。
劉宏考慮到此起彼伏的反賊起義,遂聽從劉焉的建議,改刺史為州牧。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劉宏認為州牧的設置,肯定會給自己帶來一些財富,何樂而不為呢?
州牧擁有一州行政大權,職位那是相當重要的,從此之後,州牧各據一方,形同割據政權,這種狀況,直接演化成為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