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問有的有錢人不是一樣有許多的朋友整天圍著他打轉嗎?難道這不是金錢的作用嗎?是的,這的確是金錢的作用,這正是金錢使得他有了這麼多的所謂朋友,但這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是酒肉朋友,當有一天他失去了金錢這一層光環,他們就會如樹倒猢猻散一樣,一個一個慢慢地遠離他而去。友情是最含蓄的,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愛情更不是金錢可以買賣的。如果是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愛情,它將不是愛情,而是在買賣人格,如果硬說這就是愛情的話,那就是汙辱了愛情這一詞,愛情是神聖的、高尚的,愛情是不能以金錢為媒介的。親情更是一個人生來就具有的,金錢更是不可能左右它,親情是偉大的;親情是無私的;親情更是無價的。無論是友人,還是愛人,或是親人。不要等到失去以後才懂得去珍惜,才想起再去彌補,用金錢去贖罪,把他贖回來,即使他重新回到你的身邊,他也是變質了,當你某一天發覺這一切的時候,你會追悔莫及的。金錢也會有它沒有價值的時候,雖然說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但是金錢也不是萬能呀!不要將金錢看得比一切都要重要,金錢也有買不到的東西,這些往往都是最珍貴的,是金錢無法彌補的東西。
名人名言:
如果你把金錢當成上帝,它便會像魔鬼一樣折磨你。
--[英國]菲爾丁
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羅素·塞奇說:"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知道,除非他養成節儉的習慣,否則他將永遠不能積聚財富。"
可在奢靡之風漸盛的今天,勤儉節約的觀念被一些人拋到了腦後,在那些人眼裏,家境貧寒者節儉,被譏笑為"窮酸";家境富有者節儉,被譏笑為"守財奴";高居官位者節儉,被譏笑為"傻帽"。
有一所小學,撿拾的物品堆滿了一間屋子,大至皮夾克,小至鉛筆、橡皮,這些都是半新或全新的東西。學校多次廣播,要求孩子們去認領,卻沒有人去。一次家長會上,校領導講了這件事,說再不認領就處理給廢品收購站了,也隻有幾個家長帶著孩子去認領。有個孩子說:"我們要新的東西,這種都是被淘汰的,我們自己丟棄的,自然不會去認領。"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觀念也在不斷改變。在物質產品日益豐富的今天,"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傳統觀念已逐步退出曆史舞台,消費至上、享受第一的思想觀念漸漸粉墨登場。有人說,勤儉節約的觀念已經過時了,但是青少年朋友更應該看到,洶湧而至的消費浪潮,使人們的視線都集中到隻知享樂上,因此不勞而獲的事情就不斷地發生。人一旦迷於這種生活方式,就會愈加貪婪,攀比、從眾、追時髦、喜新厭舊等等就會隨之而來,謂之窮奢極欲,而這就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而節儉卻可以讓青少年朋友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謂之儉以養德,讓你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保持一顆純淨的心。奢華雖然給人一種繁榮、熱鬧,但是這種繁榮的背後卻是一種難言的荒涼。而節儉卻能讓人平靜、讓人豁達,給人的是一種人格的魅力。
北宋範仲淹幼時家貧,在求學時,靠啖粥苦讀考中進士。為官後生活仍十分儉樸,盡管後來薪高祿厚,仍是衣僅求溫,食僅求飽,終其一生,也未建一座像樣的宅第。他的俸祿,大多用來周濟寒士貧民。他在姑蘇近郊購田為義莊,以養族人與貧而無靠者,以至於去世時"身無以為斂,死無以為喪","雖位顯祿厚而以貧終身"。
與範仲淹同時代的司馬光為官40多年,位至尚書佐仆射兼門下侍郎(宰相),但他卻"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平時布衣素食,十分儉樸。宅第簡陋,僅可蔽風雨,由於夏日酷熱,司馬光在家中挖地丈餘,以磚砌成地室以避暑,被京城戲稱為"王家鑽天,司馬入地"。由於他的俸祿多用於救助親友,為官多年隻有薄田三頃,妻子死後,無錢安葬,隻好賣地以置棺槨。他"典地葬妻"的故事一直傳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