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本領二十八:善於理財—君子愛財,理之亦有道(1)(1 / 2)

金錢就像一棵榕樹的種子,一個微小的顆粒,隻需經過澆灌培育,就能生長成連綿不斷的榕樹林。它是明察善斷者不斷進取的鼓點,是長夜中士兵開拔的號角。金錢是人類生活與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科學合理地理財和勤儉節約的習慣可以讓你的生活健康而充盈、溫馨而幸福。知道錢是從哪裏來的

許多青少年朋友現在都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隻要有需要,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從父母處要到錢。可是,你知道那些錢是從哪裏來的嗎?很多青少年對這點是不清楚的,或者從沒有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

劉明今年13周歲,上初中一年級。不久前,他滋生了一種和別的同學比闊氣、比花錢大方的思想。比如,學校組織校外參觀,他聽說有的同學帶了20元零花錢,就要家長給他30元;以前,踢足球穿一般的足球鞋就行,現在則嚷著要買名牌球鞋,還說:"不少同學穿的是進口名牌,我買國產名牌已經是低標準了。"為了他上學方便,家裏去年專門給他買了輛輕便自行車,結果沒騎多長時間,他就又纏著要買變速車。

這是青少年的一種攀比心理,而父母因為你是全家的寶,所以你要什麼就給買什麼。無形中使你變得花錢大手大腳,一點也不知道節約。你不知道錢怎麼來的,覺得來得很容易,久而久之,亂花錢的行為就會根深蒂固,也許真的會有那麼一天,你的生存會因此受到威脅。

沒有哪位父母會賞識你大把大把地花錢,用錢與夥伴們去攀比、賣弄虛榮,因為他們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金錢也同樣是大人們用血汗賺來的,盡早地知道金錢的來源,對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很有幫助。

1懂得錢的價值

青少年朋友了解自己父母的收入來源、開支、儲蓄等經濟情況,並通過可以上街購物等機會,做一些物品價格的比較。

你和父母上街,你要買3塊錢一個的冰淇淋,父母們就告訴你3塊錢可以買1斤黃瓜(6毛)、1斤西紅柿(1元)、半斤豌豆(8毛)、3斤小白菜(6毛),這些菜一家3口兩頓也吃不完。從這樣的比較中,你也許會恍然大悟:"原來3塊錢可以買這麼多的菜呀!"當你了解了3塊錢在生活中意味著什麼,也許會主動對父母說:"那我還是別買冰淇淋了吧!買根便宜的冰棍吧!"你非常高興地接受了,結果僅花了5毛錢。

2了解家庭的收入

了解家庭的收入,提醒自己不要和別人攀比。要懂得使生活過得更好,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將來要靠自己自食其力。盡管你不必了解家庭經濟的具體狀況,但是家庭經濟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是你應當了解的。父母畢竟不是你的"銀行"。

青少年朋友可以問問父母每個月家裏總共的收入有多少,開支情況是怎樣的,大概用於哪些方麵的消費,用在你身上的消費占家庭消費總量的多少,等等。了解了這些,你在花錢的時就要考慮是否有必要,買那些東西值不值了。

3到父母的工作場所去參觀一下

青少年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錢是從哪裏掙來的,並對父母給予的每分錢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但是,當你去參觀父母工作的場所,特別是體力勞動者那些流血流汗的掙錢場所,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父母的勞動會對你的心靈產生一種驚心動魄的震撼效果。看到父母為了這個家,為了你,而不辭辛苦地工作,用汗水甚至是血水換取生活必需的錢,你會為平時自己的大手大腳而慚愧。慢慢地,你能夠學會心疼父母,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做個明事理的孩子。

通過這些,知道了錢是從哪裏來的。你會了解錢的來之不易,會了解錢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會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不會再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一味攀比,也就不會再為父母增加沉重的負擔了。

名人名言:

我們手裏的金錢是一種自由的工具。

--[法國]盧梭

知道金錢並不是萬能的

有錢好不好?

好!但錢太多可未必是好事。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相信,對青少年朋友會有所啟發。

有一艘船觸了礁,兩位船員隻好上岸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因為肚子非常餓,兩人就進入一家餐廳用餐,吃飽欲付賬時,餐廳老板對他們倆說:

"你們是第一次來到敝國吧!我們國家和別的國家不一樣,買東西時不用付錢,店家反而要付給你同額的錢,所以你們在我這裏用餐,我應該給你們這一筆錢,請收下吧!"兩個人既驚又喜地收下了錢,心想也許是這家老板拿他們開玩笑,就想到別家商店試試。於是,他們進入一家高級西裝店購物,果然老板也付錢給他們。就這樣,他們開始了大采購,鞋子、帽子、手表……任何想買的東西都買下來了,結果手上的錢也多得數不清了。因此,他們隻好又買了一隻大提箱,同樣,也得到了一筆同額的錢。

剛開始,他們隻覺得好玩,而且由此貪得無厭,所以一下子就累積了很多錢,沒想到後來反而對這種情況感到厭倦,避之唯恐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