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美環衛工
專欄
作者:丁華乾
10月26日是民間確定的環衛工節。近日,重慶市環衛協會倡議開展“尋找最美環衛工”活動,立即得到了不少市民和媒體的響應。愚以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意!
“最美環衛工”是環衛工群體的典型代表。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這個龐大群體的所有優點:不怕髒臭、不懼艱苦,與人為善、忍辱負重,不計報酬、甘於奉獻。“髒臭我一人,幹淨千萬家”是他們的群體價值觀。
環衛工曾被譽為“城市美容師”,他們的傑出代表是時傳祥。20世紀60年代,國家主席劉少奇在接見掏糞工時傳祥時,握著他長滿老繭的手說,“你掏大糞是為人民服務,我當國家主席也是為人民服務,我們都是為人民服務,隻不過分工不同而已。”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分工論”逐漸被“選擇論”所代替,服務性、基礎性工作被人歧視,環衛工這個群體“迷失”在浮躁的文化泡沫中,疏遠在商品經濟的大潮裏。當人們對生活追求“向上、向錢、向美”時,往往忽略了那些躬身勞作的人們。不少人工作要“體麵”、崗位要“時尚”、報酬要豐厚、生活要富裕、環境要生態……而絕少考慮和選擇髒苦累險的工作。但那些進城的農民、城市貧民,卻毅然選擇了它。他們早出晚歸,辛勤勞作在公路兩旁、大街小巷、社區樓棟、房前屋後,不知疲憊地清掃垃圾、疏浚管道、處理廢物……周而複始地幹著髒累活兒,千篇一律地重複著單調動作,成為這座城市的一根根“鏈條”、一朵朵“紅花”、一個個文明的“符號”。
他們的勞動關乎潔淨、關乎美麗、關乎生態、關乎文明。他們從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解除了“垃圾圍城”之憂,而且創造了“腐朽化神奇”之效,讓市民呼吸到清新的空氣,享受到潔靜的環境,詮釋了一個偉大的美德——勞動光榮!
我們尋找,尋找讓我們感動的故事——
“全國優秀環衛工作者”——重慶市環衛集團的張興文,他的工作就是夏天在40℃高溫下,呼吸著空氣中彌漫的惡臭,忍受嘔吐和窒息。與垃圾打交道16年,由他覆膜的垃圾達13萬平方米,相當於長28米、寬15米的310個標準籃球場。他還通過自學,攻克了兩項生物柴油研發指標。
南岸區環衛處職工唐繼全,每天都平心靜氣地掏糞排汙。全區有50多座固定和流動公廁要清掏,還有近10座垃圾壓縮站的滲濾液要清運,他每天要從淩晨4點一直幹到下午,而且一幹就是35年。他說:“但凡工作,都有苦樂之分、香臭之別。我要做好我的工作。”
不少環衛工靠微薄的收入養家糊口,還攢錢支援災區、扶貧濟困。
我們尋找,尋找讓我們怦然心動的“淨土”——
我們不僅是尋找他們忙碌的身影、辛勤的勞作,還要尋找他們憨厚的笑容、樸實的性格、善良的內心、寬廣的心胸。
我們不僅尋找學習的楷模,還要尋找支撐他們生存下去的勇氣、信心和信仰,學會平靜地對待困難、貧窮,積極地對待人生、愛情、家庭,淡定地承受風雨、雷電、烈日、嚴寒,在灰塵蒙麵的外表下找到心靈的皈依,讓浮躁的心靈得以平靜,讓逐利的靈魂得到洗滌。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清掃保潔,看似事小,卻與治國理政攸關。細節決定成敗,不少城市的決策者,往往從馬路清掃等小事抓起,從關愛環衛工這一弱勢群體抓起,促進城市管理升位,讓小事折射大理念,實事造福老百姓。從這個意義上說,尋找“最美環衛工”是新聞媒體人的責任,彰顯了社會對環衛工的感念感恩,體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和諧共生關係,樹立了道德的標杆,把奉獻、敬業的時代精神彰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麵旗幟上,讓尊重勞動、崇德向善成為這個時代最時尚的主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