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晚期,常常為身邊親近的人謀取私利,高允勸阻,太子沒有接受他的意見。太子去世後,太武帝召見高允,高允邊走邊流淚,悲慟不已。太武帝見了也流下眼淚,讓高允退出了。左右的官員沒有人知道其中的緣故,紛紛議論說高允無緣無故地悲傷,讓陛下也跟著流淚,這是為什麼呀。太武帝聽說後就召集他們說:“你們不知道高允很悲傷嗎?”左右大臣搖搖頭,說:“為臣看到高允無言而泣,陛下為之悲傷,所以我們在下麵就悄悄議論開了。”太武帝說:“崔浩被誅殺的時候,高允也應該死的,是東宮苦諫,才免於一死。今天沒有了東宮,高允看見朕想起往事而悲傷啊。”

文成帝即位後,高允出了許多計謀。很多大臣受到皇帝重賞,卻沒有褒獎高允,高允從不在背後發一句怨言,始終對皇上忠心耿耿。給事中郭善明,性格機巧,老想呈顯自己的才能,他勸文成帝建造宮殿。高允勸諫說:“臣聽說太武帝平定天下後才開始興修都邑。他一旦有所修造,不是農閑之季,絕不興工。現在建國已經很久,宮室也已經完備。如果要再修更壯麗的宮室,也應當慢慢地準備,不可急於求成。估計砍材運土以及各種雜役就需兩萬多人。古人言,一夫不耕就有人會挨餓,一婦不織就有人會受凍。何況是數萬之眾無法從事耕織生產,他們所要耗費花銷,實在太多了。往古時推論再來驗證現在,必然有借鑒之效啊,希望皇上認真思考。”文成帝接納了他的意見,他感慨地對群臣說:“君主與父親是一樣的,父親有了錯誤,做兒子的怎能不當麵指出呢?你們啊,應該學學高允,他才是真正的忠臣!朕有了錯誤,他常能正麵直言,即使是朕不愛聽的話,他也敢侃侃而談,絕不避就。你們這些人在朕左右多年,從來聽不到一句正經話,隻順著朕的意思吹捧,趁著朕高興的時候求官乞職。說得不好聽點,你們每天的工作不過是在朕身邊站站而已,如此都能做到王公,而高允呢,他用寫史的筆匡扶國家,才不過是個著作郎,你們難道不覺得自愧嗎?”

有人上書說高允的得失,文成帝就對群臣說,高允的做法沒什麼不對,像高允這樣的人,才是忠臣。有大臣上書,說高允雖然蒙受恩寵,但家裏貧窮得像普通百姓,妻兒都無法生活。這一天,文成帝來到高允家,他幾乎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呈在眼前的隻有幾間草屋,布被麻袍,廚房中隻有一點鹽菜。文成帝歎息說:“自古以來清貧之人,莫過於此啊!”立即賜給綿帛五百匹,糧食千斛,並拜高允的長子為官。高允多次上表堅決推辭,文成帝不答應。當初和高允一起授官職的大多已經升至侯爵,就連高允的部下一百多人也都官至刺史,而高允做郎中二十七年沒有升過官。當時百官沒有俸祿,高允家裏窮,高允常讓自己的兒子們上山砍柴,用以自給。高允的為人被當時的人所推崇,文成帝也非常敬重他,通常不直呼他的名字,而尊稱為“令公”。皇帝起了頭,其他人有樣學樣,從此“令公”的名號遠播四方。

太和二年,高允因年老乞求回歸故裏,十多次皇上都沒有允許。高允常對人說:“我任中書時有陰德,曾救濟恩治過百姓性命,如果陽報不差的話,我的壽命在百歲上。” 一次他得了小病,家人忙給他請大夫,皇帝估計他活不多久了,就派人給他送去很多禮物,作為辦喪事用。朝中百官也往來給予慰問,高允喜形於色,對人說:“天恩因我太老,給了這麼多賜品,可以用來待客了。”上表致謝,認為皇帝對他無微不至。

高允為人剛正不阿,敢於直言龍顏,居於廟堂高位,生活卻一貧如洗。高允享壽九十八歲,正所謂“無欲者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