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形於色

成語新說 封麵故事

作者:張明

南北朝時期,北魏有位大臣曆經五位皇帝,到八十歲才被允許退休。這位名臣叫高允。

高允少年喪父,大器早成,有非凡的氣度。據《魏書》記載,北魏政治家、清河人崔玄伯見到他十分驚異,不由感歎道:“高子黃中內潤,文明外照,必為一代偉器,我隻擔心自己不能親眼見到了啊。”高允喜好文學,背著書千裏求學。精通經史、天文,尤其愛好《春秋公羊傳》。因有才學,郡中召他為功曹,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主任。

四十多歲時,征南大將軍杜超鎮守鄴城,任命高允為從事中郎,杜超上表讓高允等前往各州評決獄事。呂熙等人都因貪汙枉法獲罪,隻有高允因清廉公正得到嘉賞。

不久高允被征召還朝。太武帝下詔讓高允與司徒崔浩一起編撰《國記》,崔浩因寫《國記》涉嫌譏諷皇族下獄,太子拓跋晃入宮去見太武帝,讓高允和他一起去。到了宮門前,太子對高允說:“皇上要召見你。這次進宮我隨你一起去,假如皇上問你什麼話,你依我告訴你的回答。”高允不解地問:“皇上因什麼事召見我呢?”太子小聲說:“進去你就知道了。”二人進去見太武帝,太子上前說:“中書侍郎高允一直和臣在一起,臣與他相處很多年了,高允小心謹慎,臣很了解他。高允雖然與崔浩同事,但他身份微賤,隻有聽命於崔浩。臣請求寬恕他的性命。”太武帝問高允:“《國記》都是崔浩所寫的嗎?”高允回答道:“《先帝記》和《今記》,是臣與崔浩一同寫作的。由於崔浩事務太多,隻是負責最後的整理和修訂。至於注疏,臣寫的比崔浩多。”太武帝聽了不禁大怒:“這樣說來,你比崔浩的罪過還要重,怎麼能饒恕你!”太子慌忙上前說:“請皇上息怒。高允隻是個小臣,一時間慌亂,說話語無倫次。臣來之前問過他,他說都是崔浩寫的。”太武帝餘怒未消,問高允:“真像太子說的那樣嗎?”高允回道:“我作為臣子才薄德淺,所著《國記》犯觸了皇上,罪當滅族。殿下念及為臣陪他讀了多年的書,哀憐我,為我向皇上求情。如果皇上不問臣便罷,既問了,臣就應如實回答。”

太武帝回過頭對太子說:“正直,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而高允卻能臨死都不改變,敢說實話,這就更難了!而且一個做臣子的敢於對皇上說實話,真是忠貞的臣子啊。”

高允被免了罪,於是就讓人把崔浩帶到太武帝麵前,讓人質問他。崔浩惶恐害怕,恍恍惚惚不能應答。高允把前後經過有條有理地講述了一遍。太武帝聽後憤怒至極,命令高允草擬詔書,把崔浩等僮仆吏卒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滅五族。高允覺得這樣太草率,請求再見一次皇上,然後再擬詔書。太武帝召見高允,高允說:“崔浩所犯的罪,如果還有別的罪,臣就不清楚了。如隻是這一項罪行,還不至於被殺。”太武帝震怒,以違抗聖命之罪,下令武士把高允綁起來。太子慌忙又去求情。太武帝說:“如果不是高允觸犯朕,恐怕數千人都要被處死了。”崔浩最終被滅了五族,其餘的人僅殺了當事人,沒有株連五族。太子後來責備高允說:“為人應當把握時機,做事如果不知見好就收,即使有再多的學識又有什麼益處呢?在那種情況下,我在旁邊不住地點撥你,可你為什麼就不順著點?卻讓皇上那樣動怒。現在我每每想起來,還心有餘悸。”高允說:“為臣本是東野一個平凡的書生,本來就沒有做官的打算。恰趕上朝廷清明的時候,才有今天的成果。大凡史書,都是帝王的真實記錄,是將來的寶鑒,通過史書,今人可以看到過去,後人可以知道現在。所以言行舉止,都要著述,所以,作為至高無上的皇上,更應該謹慎從事。然而,作為崔浩,從祖上就得到國家那麼高的待遇,享有那麼高的榮耀,可他卻辜負了聖恩。崔浩以蓬蒿之才,負朝廷棟梁之托,在朝廷沒有讓人稱讚的節操,他的私欲淹沒了他的公正廉潔,以個人的恩怨來處事而缺乏公理之心,這是崔浩的罪責。對於我來說,我與崔浩是做著同樣的事,早把死生榮辱置之度外。我能有今天,實在是多虧了殿下仁慈廣大啊。我為了能得到皇上的赦免而去說違心的話,這不是為臣當初的本意。”太子聽了不禁動容,暗自稱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