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海外新藥試驗背後的殺機(2 / 2)

2007年,波蘭某地的一批流浪漢也參加了一個流感疫苗試驗,他們以為自己得到的是免費流感疫苗接種,每人還喜滋滋拿了2美元報酬。結果,這次試驗造成至少20人死亡。

2008年,以美國為營運中心的葛蘭素史克公司在阿根廷最貧困的聖地亞哥德爾埃斯特羅省試驗一種新藥,造成14名兒童死亡。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文盲,簽約時根本不知道孩子要參加新藥試驗。而那些勸說孩子父母簽約的當地醫生,卻能從製藥企業那裏得到一筆不菲的好處費。

同樣令人擔憂的,是新藥試驗數據常常有假。2007年,加拿大醫生古雅特在閱讀醫療文獻時發現,美國一家藥廠在伊朗進行的一種心髒病藥物試驗數據“假得無可救藥”。後來他得出結論,一些幫助進行試藥工作的當地醫生為了賺錢,不惜去迎合藥廠的想法來修改甚至炮製數據。“俄羅斯一些地方的醫生每月隻賺幾百美元,但通過參加藥物試驗,卻可以拿到幾千美元報酬。”葛蘭素史克公司的糖尿病藥物文迪雅,最大規模的一次臨床測試是在拉脫維亞、烏克蘭、斯洛伐克、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等國進行的。該藥上市後成為暢銷藥物之一,但嚴重副作用不斷出現。2010年9月,歐盟不得不命令此藥退市,美國監管機構則對其銷售進行嚴格限製。

放任自流的極大風險與危害

美國在海外試驗新藥問題頻發,主管部門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難辭其咎。泰利黴素上市後,製藥企業想擴大療效,就在10個國家找了4000名嬰幼兒,測試該藥治療扁桃體炎的效果,而FDA內部有專家認為這種試驗容易“讓兒童暴露於不必要的風險麵前”,但很長時間後,才要求藥廠停止試驗。後來,FDA接到了93份報告,說這種藥存在嚴重副作用,造成12起死亡事故。

在後來的國會聽證會上,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的全國公共健康教育主管戴維·羅斯醫生出麵了。他曾在FDA從事新藥審核工作10年之久,對FDA的弊端一清二楚,批評起老東家來也毫不留情。他說:“FDA讓泰利黴素上市,造成很多病人受苦甚至死亡。它不顧專業人員的反對,讓藥廠在兒童身上試藥,還忽略了藥物試驗數據造假。”

羅斯的話一針見血。知情者透露,對美國境外的新藥試驗,FDA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有時不知道試驗內容,有時不知道試驗目的,有時甚至不知道有那麼一次試驗存在。在藥品的審核過程中,金錢也在扭曲著正常的關係。很多參與新藥檢驗的醫生,都從藥廠得到好處。美國一家獨立的非營利研究機構稱,有1.7萬名醫生表示曾接受過來自藥廠的好處,約400人的好處費超過10萬美元。

新藥試驗的漏洞,帶來了諸多問題,為人類健康帶來了極大危害。麵對輿論壓力,FDA也在試圖改進。但是,僅靠FDA一家,根本沒有能力對海外的新藥試驗進行全麵的監督。2008年,在美國境內的新藥試驗,FDA隻進行了1.9%的現場檢查,在海外的新藥試驗隻抽查了0.7%。當年全球6485個新藥試驗地中,FDA隻檢查了45個。嚴峻的形勢,逼得美國司法機構動用了嚴厲的《反海外賄賂法》來查處“不規矩”的製藥企業。司法機構認為,幫助製藥企業做試驗的不少外國醫生,屬外國政府雇員,美國藥廠給他們好處屬於賄賂行為,美國當事人可能會鋃鐺入獄。這一招倒是起了點作用,但也不是長久之計。

有識之士提出,FDA應加強與外國藥監部門的合作,通過對方來嚴格管理新藥試驗,這樣才能保護當地民眾利益,消除美國製藥企業和FDA潛在的風險。

(據《環球人物》)

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