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言行就如同那些散落的羽毛一樣,一旦灑出就再也收不回來。在與人交往中,我們的那些不恰當的言行就像是那些羽毛一樣,一旦說出就很難收回,而且還會在別人的心中留下難以愈合的傷疤。一針見血地指出人的缺點,自己固然能一吐為快,可是如果繼續這樣固執下去的話,自己的好意極有可能被別人當成了惡意來對待,這樣豈不是費力不討好?能辨別是非固然是件好事,可是不恰當的說話方式隻會讓人敬而遠之,那些不經過大腦思考就說出來的話,隻會傷人傷己。
如果真的是別人做錯了,我們也決不能得理不饒人。你別忘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特征:愛麵子。我們不能隻愛自己的麵子,而忘記了他人的麵子。每個人都有一道最後的心理防線,一旦我們不給他人退路,不讓他人走下台階,他隻好使出最後的一招——自衛,到頭來很有可能就弄得大家都很受傷。
有些人認為,經常說別人的壞話,傷害到的隻是別人,其實不然。說別人的壞話其實也是在給自己抹黑,因為這是對自己人格和教養的侮辱,同時這些話還會“反彈”到自己身上,傷到自己。青少年要想有個好人緣,想練就出色的人際交往能力,就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切忌談論別人的是非。與人交往,說話是必須的,但如果話說得太過、太滿或是太不合適,就很容易產生反作用,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和諧的人際關係等於一味順從?——不要以別人的看法來辨別是非
“你看看你,考試的時候怎麼能幫朋友作弊呢?現在自己也挨處分了吧,要是有記錄了怎麼辦哦!”父親瞪著孩子,不滿地說。
“朋友間就應該肝膽相照啊!在哥們有困難的時候我怎麼能不伸出援手呢?隻是受個處分嘛,與義氣比起來,能算得了什麼呢?”孩子並沒有懼色,還帶著一點驕傲的口吻回答道。
“你這孩子……”父親漲紅了臉,有些想動粗的樣子。
有次,一個父親帶著孩子來我這谘詢,剛進辦公室,父子倆就鬧翻了。後來,我製止了父親的粗暴行為,並了解了詳情。原來孩子在上次的英語考試中因為幫同學作弊而被老師批評教育了,成績也被記為了零分,可孩子總覺得自己是在幫助同學,並沒有錯,當父母教育他的時候,還總拿朋友間應該真誠相待,互相幫助等來反駁。這個父親覺得很無奈,於是就來向我尋求幫助。
其實,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有過像這個孩子一樣的哥們義氣,那時候覺得朋友間真的就是應該互通有無,在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鼎力相助,所以對於朋友提出的要求、托付的事情,總是難以啟齒說不。仿佛一旦拒絕朋友的要求,就是一件很丟臉很掉價的事情,而且還會擔心自己的拒絕行為會惹得朋友不高興,以致破壞朋友間的和諧關係或損壞了這份友誼。後來我才逐漸知道,這種想法應該算是一種哥們義氣,它與友誼還有這一定的區別。誠然,企圖與朋友保持一致,迎合朋友的要求,取悅對方,這也不能說是一件壞事,因為如果你的朋友擁有良好的品行和教養,你常和他接近的話自然會對你有好的影響。不過相反,倘若你要取悅的是一個品行惡劣的人,那麼你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其牽製,最終走向難以自拔的深淵。
我想告訴這名中學生的道理是:真正的友誼不是建立在自我犧牲的基礎上的,和諧的人際關係也不是靠一味順從就能維係的。
在與人相處和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中學生應該學會區分好玩伴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對於有些人,即使是偶然認識的人,我們也可以無拘無束地與之交談,可以大家一起結伴遊玩,可這些人都最後卻未必能成為你的朋友,最多隻能算是玩伴。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誌同道合的基礎上的,真的友情應該是恒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我們在與玩伴相處的時候,可以在嬉戲遊玩中體驗到樂趣,可以一同大放厥詞地抱怨生活的不公,甚至可以因為一個小鬧劇而笑翻了天,可到頭來,你覺得自己有什麼收獲了嗎?而好朋友相處的時候,並不隻限於得到愉悅的情緒,更有觀點相悖,互相指出缺點、幫助改進的時候,尤其是那些在與你爭論時被你看做是不顧惜友情的人,很可能才是你一生中真正的朋友,因為他們是在以一顆真誠的心在與你交往,他們對你的建議正是為了幫助你成長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