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通達人緣修煉 (3)(2 / 2)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人,每天都要坐在路邊的椅子上,向開車經過鎮上的人打招呼。有一天,他的孫女在他身旁,陪他聊天。這時有一位遊客模樣的陌生人在路邊四處打聽,看樣子想找個地方住下來。

陌生人從老人身邊走過,問道:“請問大爺,住在這座城鎮還不錯吧?”

老人慢慢轉過來回答:“你原來住的城鎮怎麼樣?”

遊客說:“在我原來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歡批評別人。鄰居之間常說閑話,總之那地方很不好住。我真高興能夠離開,那不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搖椅上的老人對陌生人說:“那我得告訴你,其實這裏也差不多。”

過了一會兒,一輛載著一家人的大車在老人旁邊的加油站停下來加油。車子慢慢開進加油站,停在老先生和他孫女坐的地方。

這時,父親從車上走下來,向老人說道:“住在這市鎮不錯吧?”老人沒有回答,又問道:“你原來住的地方怎樣?”父親看著老人說:“我原來住的城鎮每個人都很親切,人人都願幫助鄰居。無論去哪裏,總會有人跟你打招呼,說謝謝。我真舍不得離開。”老人看著這位父親,臉上露出和藹的微笑:“其實這裏也差不多。”

車子開動了。那位父親向老人說了聲謝謝,驅車離開。等到那家人走遠,孫女抬頭問老人:“爺爺,為什麼你告訴第一個人這裏很可怕,卻告訴第二個人這裏很好呢?”老人慈祥地看著孫女說:“不管你搬到哪裏,你都會帶著自己的態度;那地方可怕或可愛,全在於你自己!”

就像故事中的第一位遊人一樣,我們中的一些青少年總喜歡將自己人際交往不如意的原因歸於他人,習慣於在別人身上找毛病,卻很少反省自己的言行和態度。這其實是社交中的一大誤區。

別人對你的態度,首先取決於你對別人的態度。想要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得先學會怎麼對待別人。所以,當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受到了冷落和誤解時,首先應該做的絕不是責怪別人或是保持對立的態度,而是要從自己身上去尋找原因,檢討一下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如果始終用一顆真誠、友好、熱情、寬容的心去對待別人,相信別人也會逐漸向你展露微笑的。

說說別人也無妨?——不要談論他人的是非

有一句俗話,說的是“自醜不覺,人醜笑煞。”大致意思就是說,我們很難察覺到自己的醜,卻總喜歡嘲笑別人的醜相和醜態。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很容易就發現別人身上的錯誤,但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卻渾然不覺。而且,還有些人很喜歡去品評、議論別人,尤其是對一些不好的地方,總喜歡指指點點,對著別人數落一番,但卻常常忽視了別人的感受,難免會傷害到別人。這樣的人一般是不會覺察出來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妥,殊不知,談論別人的是非無形中也折射出自己在教養上的缺陷。

不談論別人的是非,就是不在背地裏說別人的壞話,不編造和傳布一些沒有根據的、損害別人名譽的謠言。我們有些同學聚在一起的時候總喜歡談談八卦,扯扯白話,有時候就喜歡在人後對別人進行一番評論,更有甚者,一些人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讓自己成為談話的焦點,就傳布一些關於他人的毫無根據的言論,這都是很不好的。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三月寒。”可能你在說這些話的時候隻是為了娛樂,但是,你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有自己的尊嚴,也都渴望被理解和尊重,一旦你的惡意言論傳布開來,你原本無心的話就很有可能給別人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這些傷害是很難彌補的,就像是下麵故事中說到的那散落在地上的羽毛,風一吹就刮得滿城都是,怎麼樣都無法恢複原來的樣子了。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位年輕的女孩來到一位神父麵前傾訴自己的煩惱。神父明白了女孩的缺點,就是喜歡說些閑話傷害別人,其實她心倒不壞。神父說:“你不應該談論他人的缺點,我知道你也為此苦惱。不過為了贖罪,你要到市場上買一隻雞,走出城鎮後,沿路拔下雞毛並四處散布。你一定要不停地拔,直到拔完為止。你做完之後告訴我。”女孩照辦了,然後去見神父。神父說:“你已經完成了贖罪的一部分,現在你要進行第二部分。你必須回到原來的路上,撿起所有的雞毛。”女孩難為情地說:“這可能嗎?風已經把雞毛吹得到處都是了。我隻能撿回一些,但不能撿回所有的。”“沒錯,我的孩子。你那些脫口而出的愚蠢話語不也是如此嗎?到後來想收也收不回來?當你想說別人的閑話時,請閉上自己的嘴,不要讓那些愚蠢的言行如同邪惡的羽毛散落在路旁一樣,想收也收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