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創新思維修煉 (3)(2 / 3)

書本是我們在學習階段碰到的“權威”的代表,我們總是通過書本來接受各科知識,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被灌輸著這樣的思想:書本知識是全麵而係統的,是經過了很多代人思考和驗證過了的。其實,書本知識也隻是經過加工的一般性知識,它往往是一種理論化、理想化的狀態,但並非總是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比如從我們家到學校的距離是確定的,假設是六公裏吧,那麼,我們上學是騎自行車快呢還是坐汽車快?根據一般人的經驗或是書本知識,我們想都不用想就能輕易地判斷出,當然是坐汽車快了。確實,按速度來說,汽車要比自行車快得多,可從具體的情況來看,也可能是騎自行車要快得多。我們應該把問題放在具體的環境中去考量,比如說要是在北京,住在城中心的話,上下學的時間交通擁堵,汽車隻能排著長隊,在車流中慢慢行進,這樣的速度顯然比起騎自行車來要慢得多。

因此,我們即使是在麵對書本知識的時候,也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而不能對書本知識就照單全收、偏聽偏信。“紙上談兵”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英勇善戰,建立了赫赫戰功,受到趙王的重視和提拔。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常常在人們麵前談論作戰用兵的事情,說起來滔滔不絕,沒有幾個人能辯得過他,即使父親趙奢也難不住他。他仗著自己的聰明和讀書多,就很驕傲。可他的父親卻為他感到擔心,認為他是一個盡信書卻不懂靈活運用的人,不能承擔重任。

果然在他父親死後的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老將廉頗采用了修築壁壘堅守的方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如果這樣下去的話對自己很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聽信了秦國散布的流言,以為廉頗年老懦弱,不能抵擋敵軍,就改派趙括代替廉頗。趙括到了前線,完全采用書上的製敵方法,死搬兵書上的教條。結果,秦軍偷襲趙營,還截斷了趙軍的糧道,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趙括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趙括盡信書,結果落得個兵敗身亡,我們讀了這個故事後應該引以為戒。有句俗話叫“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本知識本身並不能解決我們的實際問題,盲目相信和屈從對我們的成長和進步來說是於事無補的。

我們要接受教育,但更要有自己辨別能力,要知道事物都是具有兩麵性的,我們要想創新,就不能被書本和權威牽著鼻子走,對其一味地屈從,從而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要知道,書本和權威也不一定處處皆正確,也會有出錯的時候。隻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和辨別,我們才能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才能真正稱得上有所收獲。

創新需要擴展思維視野

在交流的時候,很多同學對我說,自己不是不明白創新的重要性,而且也一直想著要創新,但就是總也做不到。對於此,我也是深有感受的。創新說簡單它也簡單,說它難它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創新的重點在於“新”,這就意味著我們是在走與別人不同的路。一個點子,如果人人都能想到,那肯定就不能算是有新意的了,所以創新的路是要自己找的,要創新,就得擴展思維視野。

創新的關鍵是思路。下麵我就簡單地說說幾種比較能創新的思維方式。

1.質疑思維。

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總鼓勵我們要“好學存疑”,因為帶著懷疑的精神去學習會讓我們產生更強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使我們更積極地去解決學習上的疑惑。對於一個想創新的人來說,質疑思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我們總是無法實現創新的一個原因就是被現有的慣性思維束縛住了,但事實上,很多事情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理所應當,可能還存在著很多變數。創新意味著要做前人所未做的事、走別人沒有走的路,因而,對前人的想法加以懷疑,從中提出自己的疑問並努力去解決對創新能力的培養鍛煉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