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創新思維修煉 (3)(1 / 3)

當我們站在十字路口準備過馬路時,在人多的情況下,我們經常會跟隨多數人一起行動,認為這樣比較安全,以致有時候盡管你清楚地看到前方亮著的是紅燈,心中也很明了闖紅燈是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可是當看見一大群人都在橫穿馬路時,我們很可能也會跟著大夥一起去闖紅燈。這種慣性的行為方式,其實所折射的就是人們的一種很普遍的心理——從眾心理。

很多人都會有從眾的習慣性思維,這也就是說我們在很多時候,往往都習慣於隨大流,跟著大夥一起行動,像剛才前麵所說的闖紅燈的這種現象,就是一種極其典型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利也有弊,積極的從眾心理可以激發我們的主動性和責任感,而消極的從眾心理則可能會束縛住我們的思想,使我們的行為變得懶懶散散不加節製。在培養和訓練創新能力這個方麵,我認為從眾可能會給這一過程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礙。

喜歡從眾的人其實可以說是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觀念的。這樣的人在認識事物或是遇到問題時,不是進行獨立自主的分析和判斷,而是總喜歡跟隨別人,人雲亦雲。長期的生活經驗會給我們傳達這樣一種信號——為人合群才會有好的人緣,而想要合群,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就是要盡量做到與大家的步調想法保持一致。這樣久而久之,多數人就會在頭腦中形成“從眾定勢”,認為跟著多數人走,準沒錯。實際上,這種想法會嚴重地束縛了我們自身創造力的發揮,而且有時還會將我們引向錯誤的方向。我就曾經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個人要穿過一片尚無人通過的沼澤地,因為沒有路,便試探著自己尋找,雖然艱險,但他憑借自己的聰明和堅持,竟也找到了路,就這樣安全地走了很長的距離,可一不小心,還是踏進了爛泥裏,沉了下去。

又有一個人要穿過這片沼澤地,看到前人的腳印,便想:這一定是有人走過,沿著別人的腳印走一定不會有錯,於是他用腳試探著行進了一段距離,果然沒有危險,於是便放心走下去。最後也一腳踏入了爛泥。

又有一個要穿過沼澤地,看著前麵兩個人的腳印,想都未想便沿著走了下去,他的命運也是可想而知的。

…………

又有一個人要穿過沼澤地,看著前麵眾人的腳印,心想:已有這麼多人從這條路上走過了,相信它就是能通過沼澤的正確之路,沿此走下去,我們就能走出這片沼澤了。於是,他大踏步地走去,最後也沉入了爛泥。

看了這個故事,我們在笑過之餘,還要認真地領悟這樣的道理:留下了多數人腳印的道路未必是正確的。這世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了就越平坦越順利,有時候沿著別人的腳印走,不僅走不出新意,可能還會跌進陷阱。

別人的路永遠隻是別人的,別人的判斷始終也無法代替我們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我們可能都聽說過一句很諷刺的話:“謠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這就是說即使是謬論,重複的次數多了,相信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結果謠言就被多數人當成是真實的了。但請你在感慨的同時也別忘了這樣的道理,有時候真理隻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這個世界上,衡量是非的標尺並不是具體的某種事物,而是植根於我們內心的判斷,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思考和辨別能力,隻有保持這種品質,堅持自己正確的獨立見解,我們才能真正走上創新之路。

書本和權威,未必能全信

在與廣大青少年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人在與別人爭論問題的時候,為了增強自己觀點的說服力,總喜歡拿書本、父母或老師的言論說事,比如“這方法是我們老師上課的時候講過的,肯定不會錯。”“書上白紙黑字都寫著呢,你還懷疑什麼?”“××是這方麵的專家,經常見報的,他說的觀點絕對是值得信服的。”聽了這些,我既為同學們接受知識的能力感到高興,但同時又為大家對書本和權威的過於順從感到焦慮。

人類社會,總是少不了書本和權威的存在。隻要有人,就會有權威,隻要人類還要傳承知識、還要進步,書本就不會消亡。從小到大,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接受著來自父母、老師的教育,學習已經係統化的書本知識,久而久之,這些外在力量就構成了一個個的權威,指導著我們應該怎麼做、必須怎麼樣、不能做什麼,而我們的生活經曆也在不斷驗證著這些權威的言論,最後就固化於我們的思想中了。比如我們在小時候會受到這樣的教育“糖是可以直接吃的,但和糖外形很像的鹽卻不能直接放進嘴裏,洗衣粉是絕對不能吃的。”如果是聽從教育的孩子,就會謹記這些話語,吃糖而不吃其他的,果然嚐到了甜滋滋的味道;但如果是調皮一些的呢,則會故意試試把鹽或洗衣粉放進嘴裏,結果自然是嚐到了苦頭,於是也會在心中形成順從的意向。經過一次次這樣的成功和失敗嚐試,我們就會越來越相信權威的教育,逐漸習慣於服從權威的是非觀,這樣做有好的方麵,但也有不利的影響。好的就是我們在很多時候會少走彎路,不利的影響就是長期形成的權威思想會固化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對權威不加思考就盲目尊崇和信服,這樣就會嚴重地束縛我們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