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毛澤東鍛煉身體(2 / 2)

第二年暑假,他又和蔡和森一起,圍繞洞庭湖的東岸和南岸,走過益陽、沅江、漢壽、瀏陽、嶽陽等縣,沿途還訪問了農村、學校、遊覽了名勝古跡。

此外,毛澤東還進行負重跑步,跑步時,用砂袋綁在腿上、背在背上或掛在胸前,用以鍛煉步行能力和耐勞精神。

善於利用各種自然條件進行鍛煉,又習慣於把自己的各種活動與磨礪意誌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毛澤東鍛煉身體的一大特點。他在鍛煉時,並沒有專門的體育館或體育場,也沒有多少專門的鍛煉器械,主要是善於發現和善於利用自然條件,這鍛煉身體的途徑和方法是很值得學習的。

他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學校前麵的湘江,江寬水深,是遊泳的好場所。毛澤東經常邀集同學,到湘江中的橘子洲頭附近一帶遊泳。由於他從小就喜愛遊泳,所以技術好、膽量大、耐力也好。他不但能橫渡湘江,還能從猴子石遊到相距近10華裏的牌樓口去。

他長期堅持遊泳,不僅增強了體質,也增強了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他能在別人穿棉衣的天氣,在江中遊泳。有一次,他和幾個同學不顧北風呼嘯,天氣寒冷,毅然去江中遊泳。毛澤東後來寫下的詞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就是當時毛澤東在湘江遊泳的動人場麵的真實寫照。

正是由於毛澤東早在青年時期就堅韌不拔,頑強鍛煉,所以,即使到了70歲以上的高齡,還能“萬裏長江橫渡”,“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豪情不減當年。

毛澤東豐富的體育實踐,不僅鍛煉了身體,也為中國體育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916年暑假,毛澤東到板倉楊寓,拜望楊昌濟老師,得知柳伍亭(柳直荀烈士之父)是個體育運動的熱心人,便毅然步行40餘裏,登門求教。後來,又與曆史教員黎棉熙先生通信,探討體育的作用。

1917年,毛澤東發表了論文《體育之研究》,刊登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毛澤東在這篇論文裏,從當時的國情出發,初步運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和方法,就體育的意義、作用、體育與教育的關係等,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並表明了寫此文的目的是喚起民眾,重視尚武的風氣,改善國民體質。

他認為人體隻能“以動養生”,“勤體育則強筋骨,強筋骨則體質可變,弱可轉強,身心可以並完”。說明了“生命就在於運動”的道理。

在處理德、智、體三育方麵的關係時,毛澤東主張“三育並重”,不可偏廢。特別是對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尤其應克服忽視體育的現象。為強調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他指出:“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說得非常深刻透徹,為正確處理德、智、體三者的關係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