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坐式
1.端坐椅上,上身正直,兩膝彎成約90°,兩腳掌著地,相距約與肩齊,兩手放於腿根部,手指自然分開並微曲,指向斜前方,臂半圓,腋半虛。
2.兩腳前伸,膝微曲,足尖回勾,足根著地,雙手如抱物狀。
(三)半伏式
一般對消化係統病有較好療效,雙手扶按在桌、椅背上靠或兩肘搭伏在桌麵上亦可,兩腿分開如站式,臀部後依如坐凳,腹部放鬆。
(四)臥式
身體仰臥,兩腿微微分開,兩足根著床,兩膝稍彎曲,肘部著床,兩手放於腿窩或小腹部位,也可抬至胸前作抱物狀。
所有這些姿勢,並不是最重要的,姿勢雖然也需要,但重要的是無形的意念,“無形就可以無窮了”。“意念領導,心理影響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互根為用。”
“鍛煉是在無力中求有力,在微動中求速動的運動,一用力,身心便緊,百骸失靈,並有注血阻塞之弊。這種力量是精神的,是意念的,有形就破體,無形能神聚。”講得很透徹。
練健身樁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形體應該放鬆,精神應盡量收斂。如果身心發緊,全身失靈,這樣就會使血氣阻塞,影響功效。
第二,姿勢不宜多變。因為在神靜氣平和姿勢安定之後,血液循環開始加速,當內部正在運動變化時,姿勢突然一變,能將內在的運動打亂,所以先師一再提醒我們:“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當然,若真正掌握了內在的運動規律,能在形體的變動中毫不減低內在的運動時,則可隨意變更,不受姿勢限製。
第三,要克製雜念。因為這種運動是一種雙重鍛煉,不僅鍛煉肌體,而且能馴服意念。所以,克製雜念也是比較重要的。克服雜念,多數人隻注意追求入靜,但卻不知追求愈急,精神負擔越大,前念未消,後念又起。
王薌齋的辦法是:“唯有采取任其自然,不加克製,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方法,才能穩定情緒和達到入靜的境界。”即在“不期製而製的情況下達到入靜”。
第四,初學者要注意鍛煉意誌。切忌粗暴浮躁、氣憤、憂慮、悔懼、得失之念和僥幸思想等。凡學健身樁治病者大都是久病不愈,且藥不奏效者,但決不要寄希望健身樁一下子能治好病,也不要因一時不奏效而悲觀失望,生氣著急。而應耐心地、持久地鍛煉,使精神煥發,久而久之,自可功到病除。
第五,要做到四容五要:四容是頭直、目正、神莊、聲靜;五要是恭、慎、意、切、和。另外,健身樁是因病設式,因人而異的。病症不同,身體條件不同,在選擇姿勢時也應考慮。
關於健身樁的效果問題,王薌齋說:“經過四五十年的經驗,其效果雖因人而病而異,有大小快慢之別,但除去隨學隨之外,沒有療效是很少的,而且有很多人病愈之後繼續鍛煉,大多收到轉弱為強,老當益壯之效。”
王薌齋研究和實踐健身樁50餘年,他為人們健身治病提供的這一方法,內容比較豐富,也為許多人所采用,在全國範圍內影響較大。這裏限於篇幅,不但失於簡單,有掛一漏萬之處,而且有不準確的地方,隻能作為學健身樁者的參考。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