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是江西吉水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4歲喪父,家境貧窮,母親曾含辛茹苦地教他學文化。1030年,24歲的歐陽修考中進士,從此就開始在地方和中央做官。曾任西京留守判官、河北都轉運使等職,還在滁州、熲州、青州等地做過地方官。在朝廷中,他擔任過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後來又升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
歐陽修是一位比較開明的政治家,他反對佛道,主張澄清吏治,減輕百姓負擔。他很重視人才,曾向皇帝上書,評列文官武將之短長,以備任使。他也是一位散文家、詩人、詞人,是當時文壇的領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一生的文學活動和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他在史學和考古方麵也有相當的成就。他曾經主持過《新唐書》的編纂工作,而且獨自寫成了一部《五代史記》和一部有價值的考古學專著《集古錄》。他的大部著作收在《歐陽文忠集》裏。
歐陽修在體育方麵重視軍事武藝,有自己的養生主張,重視遊憩並經常參加旅遊、射箭、下棋等活動。又曾刪正《黃庭經》,專著《九射格》。看來,他對體育和養生之道也有比較深的研究。
歐陽修講養生,其主導思想是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基於這種思想基礎,他首先批判了神仙長生,反對妄意貪生。歐陽修自號“無仙子”。
歐陽修說:“其自號無仙子者,以警世人之學仙也。其為言曰,自古有道無仙,而後世之人知有道而不得其道,不知無仙而妄學仙,此吾之所哀也。”
歐陽修認為:“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神仙是不存在的,長生不死也是不可能的。“長生既無藥,仙境不可到,人生不免死。”他認為神仙長生隻是自欺欺人之談。
歐陽修說:“空山一道士,辛苦學延齡;一旦隨物化,反言仙已成。開墳見空棺,謂已超青冥;屍解如蛇蟬,換骨蛻其形;既雲須變化,何不任死生!”又說:“仙者得長生,又雲超太虛;等為不在世,與鬼亦何殊。”他明確否定神仙的存在,批判長生不死的迷信思想,這種認識是科學的。
在此基礎上,歐陽修提出了“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這是他養生思想的核心。歐陽修認為,“天地任物之自然,物生有常理”。人若善養其生,就必須順其自然之理,絕不妄意貪生傷害自己,這就是他說的“上智任之自然”。
他在《贈無為軍李道士二首》中說的:“唯當養其限,自然燁其華。又雲理身如理琴,正聲不可於以邪。”就是這個意思。
對“上智任之自然”,歐陽修沒有做更多的具體解釋。從他在有關論述中提倡的養生之道是以靜以養氣為主。他說“厥生而靜謂之性,觸物而動感其欲”。靜是人的天性,而動是受物欲影響產生的。基於其主靜的思想,他對養生中“有以此外物不足恃,而反求諸內以者。
於是息慮絕欲,煉精氣,勤吐納,專於內守,以養其神。其術雖本於貪生,尚或可以全形而卻疾,猶愈於肆欲縱情從害其生者,是謂養內之術。”對這種養生之術,歐陽修是持支持態度的。因為他認為人絕大多數都要寓心於物,“不寓心於物者,真所謂至人也。”
隻有這種至人才能做到“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但必須是寓於有益之物,在養生中能息慮、絕欲、煉精氣、勤吐納、專於內守,以養其神;既可以“全形以卻疾”,又不害其性情。這種主靜以養氣的養生之術,是歐陽修重視並支持的。從中可以看出,歐陽修的“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是以主靜為前提的,是“靜以養氣順其自然的”。
歐陽修提出的“靜以養生”,並不是不要活動,而是要“寓心於有益之物”。歐陽修很重視遊息活動。他經常郊遊,並創造條件和百姓一起活動。他寫了《九射格》,經常做射箭遊戲,還很喜歡下棋。他的遊息活動,四季不停,內容多樣。
歐陽修為了吸引百姓郊遊,把韓稚圭送給他的芍藥花種在豐樂亭附近,吸引更多的人郊遊。歐陽修還在郊遊中搞射箭,下棋等活動,把一切活動都遊戲化了。當然,歐陽修熱心於郊遊、棋、射活動,並不是單純的為了玩,而是為了寓心於有益之物,以有利於養生。
他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並不醉心於酒,而是醉(寓)心於山水之間,他把遊息作為寓心於有益之物的養生手段。可見,歐陽修的養生之道,在古人當中是比較獨特的。
在歐陽修的養生思想中,批判神仙長生,反對妄意貪生,從自然之道出發,提出“人生不免於死”,主張“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並且應“善養其生”,有不少合理因素。至於他的“命有長短,稟自於天,非人力之所能為”的思想,就是完全錯誤的了,這是他客觀唯心論的世界觀決定的一個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