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是今陝西耀縣人,生活在隋末唐初年間,活了101歲,是唐代著名醫學家、養生家。
孫思邈幼年時,他體弱多病,深知病魔纏身的痛苦。因此,他從小立誌學醫,做一個治病救命的好醫生。
特別是當孫思邈看到許多窮苦的老百姓生了病沒有錢醫治,隻好悲慘地死去,加上自己的切身體會,心中產生一個念頭:“救活一條人命是多麼重要啊!人的生命真是比黃金還要貴重。黃金用錢能買到,可是人的生命是花多少錢也買不到的。”他暗暗下決心,要認真學習醫術,當個醫生,好去搶救成千上萬的病人。
據《大唐新語》介紹,孫思邈“七歲就學,日誦千言,及長,善談莊、老、百家之說。”看來,他是一個聰穎好學、學識淵博的人。
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都曾經授予他官職,但都被他一一謝絕,甘願在鄉裏行醫,為人民解除疾苦。他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收集方藥,於公元652年寫成《備急千金要方》30卷,另一部書是他100歲時寫成的《千金翼方》30卷。這兩部書簡稱《千金方》,為什麼叫《千金方》呢?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序》中說:取名《千金方》,包含著“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反映了他認真負責的高尚醫德以及他在書中所收5 300多個方劑的實用價值。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醫道精湛、醫德高尚的民間醫生,把他尊稱為“藥王”,把他生前隱居和經常采藥的五台山稱之為“藥王山”,並在那裏建有“藥王廟”。
醫學與養生學是密不可分的,大醫學家孫思邈對養生學也頗有研究。他在《千金方》、《福祿論》、《攝生真錄》、《攝養枕中方》等書中,記載了不少養生理論和養生方法。他崇奉道教,繼承了不少道家的養生方法,但他畢竟是一個醫學家,懂得人要適時而動,以調和榮衛,舒暢血脈。
所以他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運動故也”。
孫思邈的這些話,顯然是古代“動以養生”思想的繼承。它包含有兩個意思:一是人體要經常活動,二是活動不要過量,要量力而行。孫思邈講“勞”,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專指田間勞動,而是包括按摩、散步、動搖四肢在內的身體活動。這些身體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健身治病,而不是為了別的。
孫思邈說:“食畢摩腹,能除百病……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這是孫思邈開的一張“運動處方”,指出了飯後行步、摩腹,有助於祛病健身。
飯後行步、摩腹,是孫思邈對古人飲食養生方法的一個發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把“食飲有節”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層有常,不妄作勞”一同看成是“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方法。
東晉的葛洪在“食飲有節”的基礎上提出了“飽食即臥,傷也”的見解,認為飯後馬上躺臥,容易傷害身體。
南朝時期的陶弘景,則更明確地指出:“養生之道,不欲飽食即臥”。“不欲飽食即臥”,那麼,飽食後該怎麼辦呢?沒有人說。孫思邈根據他的體會,提出了飯後要行步,摩腹的主張。這比單純強調“食飲有節”或消極地警告“不欲飽食即臥”,顯然是一個進步。這個進步,表現在突出地強調了一個“動”字。